《大明宫》由九章组成:首先,作者结合考古发掘遗址资料(如大明宫遗址照片及实测图等等),对照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如宋、元、明、清等等各种文献中的唐安城图、大明宫图等)以及碑刻图和敦煌唐代壁画等资料,对大明宫中整体规划布局进行了科学、缜密的文字论证及图形复原。全景式、形象化的再现了整体平面略呈“L”形的唐大明宫“园林化”规划的创作思想和整体布局面貌。解决了大明宫若干疑难问题,诸如:订正文献记录含元殿前东、西千步廊间距“五百步”应为“百五步”之讹、东夹城与夹道被误解为梯形平面的问题等问题。对唐代大明宫多个重要建筑遗址进行解剖式的分析、论证和复原研究。复原再现了诸如:大明宫的正门———壮丽的丹凤门,盛唐标志性建筑———雄伟高大的含元殿,辉煌华丽的四阿屋顶宫殿———麟德殿,体育娱乐建筑———清思殿,色彩斑斓的高台宫观———三清殿,再现了大明宫北部太液池周边及蓬莱岛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景观等。最后,揭示了大明宫的创作借鉴了宇文恺创作隋仁寿宫(唐改称“九成宫”)的设计思想,这是唐大明宫创作的深厚根基。读者既可以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又可以从作者饱含感情亲自手绘复原的各种建筑图(如唐大明宫总体鸟瞰图、总平面图以及其他局部建筑效果图等)和所配的各种三维彩色效果图(这些图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亲自指导绘制,其所表现的意境效果均在作者逐图指导下而完成)中充分感受到唐代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精神。
本书在理性论证的同时,还不时穿插介绍发生在大明宫及各座建筑上的历史故事趣事:如在丹凤门建筑上,玄宗在开元十八年(721年)在此设宴招待突厥首领,东、西突厥为了席位的尊卑而争吵起来,后改为分开两处设宴才算解决问题。再如在太液池景观营造上,司稼少卿梁孝仁选择了白杨这个速生树种,左骑卫大将军契芯何力则认为白杨树不吉利,被改种寓意栖凤的梧桐树和寓意长寿的柏树。
作者对唐大明宫的研究好比法官断案,其思维在历史、考古、建筑等领域和证据面前不断碰撞交织,充满了理性的思考、逻辑的辨析,来力争还原这座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掩藏于土层之下的盛唐宫城遗址的本来面目。那些让人看上去冷僻而单调的遗址图形资料和测绘数据及其他孤立的证据资料,在作者的研究论证下,变得形象而生动,矗立为一组组内部存在着有机联系、外部高低错落的壮丽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群落随着读者的阅读,逐个登场出现,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为一幅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宫廷建筑的壮丽画卷。
《大明宫》,杨鸿勋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4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