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中国》:胡平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作家胡平的新作《瓷上中国》将景德镇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多重坐标系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个角度探寻这个千年瓷都,为世人了解瓷文化、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瓷上中国》立足景德镇,反映的是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中国奇迹,体现出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瓷上中国》全面梳理了景德镇尤其是景德镇瓷器的历史与现实,展示出瓷器与千年瓷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发展的历程。景德镇曾对自身的文化价值做了如下概括:第一,地面和地下至今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大量瓷器,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第二,保留着生产、销售等完整的工艺体系,以及原料、燃料供应体系,包括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等,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三,由于自然原因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这些遗产正受到侵蚀、破坏,需要政府保护。景德镇有2000年的冶陶史,1000年的御窑史,这条路走得坎坷,却也辉煌。它蕴含着具有独特面貌的城市变迁故事,一个值得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故事。
《瓷上中国》写出了景德镇的性格、景德镇的命运、景德镇的成功与问题。景德镇瓷业的主体是官窑,历来靠中央拨款。晚清时财政拨款锐减,接着西方工业产品走入中国,江南丝绸工业被严重冲击,景德镇陶瓷扛过了这一劫,靠的是用精细的产业分工摊薄成本。此后,景德镇陶瓷又一次次面对挑战。新中国成立,十大瓷厂是一个小高峰,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纷纷解散,数万人下岗。近些年,科技进步了,梭式窑、气窑、电窑出现,民间工艺大师出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又多了起来。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蕴含着景德镇人的命运,《瓷上中国》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命运把江西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折射出来,把人们追梦、圆梦的奋斗精神展现出来。景德镇瓷业在困难中转型,在矛盾中前进,希望与困难交集,问题与成就同在,这也可以被视作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有纠葛、有矛盾,但也有希望、有骄傲、有自尊。所以我说中国的故事很精彩,景德镇的故事很精彩,它有独特的中国面貌、独特的中国气质。
《瓷上中国》这本书好在哪里?好在作者不是就瓷器讲瓷器,而是从瓷器讲到陶瓷业、讲到景德镇这个瓷都。一座城市跟一个产业相伴了1000年,并且继续在纠葛中成长。写好这个城市的故事,就是写好了一个很有个性的中国故事。
怎么写好一个故事?我们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讲中国故事,要避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要用说得出、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的方式来讲,要面向当代、面向年轻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价值观。胡平这本书有思辨色彩,有思想的力量,他注意了话语体系的转换。通过讲述容易被世界接受的中国瓷器的故事,传播了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当代创新。
讲故事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大人物、大事件,要有小切口;二是小人物、小事件,要有大情怀。叙事说理要宏观,但是切入点要小;形象要具体,表述要生动,要讲得接地气。《瓷上中国》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就是将瓷器、瓷业、瓷都和瓷工绑在一起写。讲景德镇的故事,光讲瓷器是没有生命的。景德镇的故事是瓷业的故事,更是瓷工的故事。景德镇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是了不起的,“景漂”也是了不起的,那些三代专做匣钵、专做釉果的窑工同样也是了不起的,这些人的命运故事都非常精彩。讲好故事,心中要有人,眼里要有人,笔下要有人。《瓷上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老百姓的眼光、平民化的表述去看景德镇的历史与价值,从而写出了景德镇人的真实情感。
讲好故事,不是猎奇、不是机械的复述,而是“发现的艺术”。发现,使那些无生命的器物与遗址呈现出鲜活的景象,更使那些陈年往事具有了生动的现实意义。胡平这本书就体现出这样的讲述与发现,他引导着我们探讨景德镇的奥秘、景德镇的魅力、景德镇的前生今世与未来,他的发现触动了我们的思考。讲好故事,还在于故事后面的价值观念。胡平的《瓷上中国》有一颗炽热的心,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有一种对瓷器、对家园、对国家的挚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以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方式之一。我们要通过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好地梳理中国经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