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路上》 陈先达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哲人的散步常常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意象,幽静的小路,深思的哲人,可以任思绪飞扬,自由而安详,也可以与自己晤谈,和灵魂对话,让自己的心灵安宁。法国哲人让-雅克·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这一意象的经典代表,德国哲人康德的散步也让人想起他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徜徉。而陈先达呈现给我们的《散步·路上》是另一重意象。
哲人的思考往往有着相似的主题,人性的观察,生活的世界,命运的省思,社会的思考,历史的世界,文化的视野,认识的解剖,学术的价值,辩证的思维,哲学的追问,这是陈先达在《散步·路上》一书中所探讨的十个主题,这与让-雅克·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所探讨的主题何其相似,与康德的著名追问何其相似。但陈先达的《散步·路上》不是一个孤独者的遐想,也不是一个思辨者的概念推演。
《散步·路上》是一个对话的场所,是思想者与思想者的对话,是智慧的老人与好学的学子的对话。哲学需要孤独者的思索,但更需要思维的对话与撞击,在对话中,人们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才会对自己的思考有更多的体悟与印证。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对话,孔子与弟子的问答,都让哲学的思考更加深邃,让智慧的传承更加久远。本书作者所探讨的主题,不是纯思辨的产物,而是对话的产物,是“聊”出来的结果,这就使主题的选取具有公共性。陈先达也谈人生,但这个人生不是卢梭作为一个孤独漫步者所探讨的人生,而是当代中国人所关心的人生,是他在散步路上“偶遇”的那些青年学子所关心的人生。陈先达也谈道德,但不是康德纯然的内心的道德法则,而是将道德作为立身之本与用道德来评价社会作出区分。书中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是公共话题,或者公共话题中隐含的哲学问题。
陈先达所要探讨的内容,也不是纯然的概念思辨,而是哲学的智慧,生活的智慧。他说,纯概念式的思维往往流于空洞。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更接近生活,从生活中悟出哲学道理、讲授哲学道理更深刻易懂。从人之所思所想中,从人的短见和远见中,从有的人高瞻远瞩、有的人鼠目寸光中,他还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但不会因此每个人的自由的‘度’完全一样。有的人即使给他最充分的思想自由,仍然超不出鼻子底下的一些琐碎之事。思想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能力。”类似的睿智深刻的箴言、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充溢书中,处处彰显着哲人历经深思、沉淀的智慧探索。
其实,《散步·路上》向我们呈现的还不仅仅是哲人智慧的结晶,不仅仅是知识、思想,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考的角度,一种智慧的演练。“知识是别人的,而智慧必须是自己的,知识可以学习,而智慧必须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变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变为自己应时处理和观察的思维能力和决断力。”当深入浅出的哲理从作者笔间流出,仿佛一个已然将智慧内化于心的老人向我们传达他深厚的人生积淀,丰富的学术积累,向我们传授智慧如何达成,如何内化,如何外显,如何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睿哲,更为豁达。
与《散步·路上》相遇,就是与哲人相遇在散步的路上,于散淡悠闲中畅享智慧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