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 鲁迅著 杨义选评 生活书店
杨义近照 刘彬摄
“鲁迅作品以凝练的形态,蕴藏着一个革故鼎新的大时代的思想含量和审美含量。其中的精华,堪称现代中国必读的民族典籍。这就是《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取名的来由,它寻找着弥足珍贵的‘鲁迅眼光’,出以‘民族经典意识’。”不久前,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义在生活书店出版了三卷本“新作”——《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
之所以谓之“新作”,缘于作者对鲁迅的经典作品重新逐一进行了酣畅淋漓的点评。事实上,该书早于1998年已经与香港读者见面。时隔多年,杨义对所有点评进行脱胎换骨的修订和深化,以副其目下的学术能力和水平。“这番努力,追求的是为一部精华文集进行点评,因此理应点出其精评出其华,选与评相搭配,使读者能够在一个思想文化精华的平台上,进行痛快的而不是八股老调式的或瞎子摸象式的精神对话。”杨义介绍,点评的篇幅,由原来的三四万字拓展为近20万字。
为“五四”前后文化精神谱系作注
本套选评本分为小说集,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和杂文编年选集,共三卷。第一卷收小说24篇;第二卷收散文诗33首,散文26篇,旧体诗26首,书信26篇;第三卷以编年方式,选录杂文78篇。杨义说:“实际上,我想伴同读者从三条路径上一探现代人文精神和审美智慧的源头。这次选编是把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置于实效价值之上,从中领略鲁迅的胸襟、人格和思想深度。”
作品选编点评,是当代人与前辈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心灵对话的一种方式,其中包含对先驱业绩的价值理解和精神体验的相互沟通。杨义的选评本在编辑体例上算是一种创新,他在一些重要篇章后面写出“点评语”,以裨读者直接把握“鲁迅眼光”。杨义对于鲁迅散文的点评,较多地关注鲁迅的乡土因缘和精神家园。比如在《狗·猫·鼠》的点评中,杨义援引鲁迅的宋代同乡陆游关于“猫为虎舅”的诗注,足以加深读者对绍兴民俗幻想的体味。杨义对鲁迅小说的点评,多采纳叙事学智慧,以滋读者的审美修养。比如在《祝福》的点评中,杨义重在交代绍兴岁尾年终的“祝福仪式”,使读者更真切地领会小说复调叙事的效果。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融会贯通,似易实难”,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欣对杨义新作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大中见小”,是从杨义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参照系统出发。“杨义是把鲁迅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的,这是一种厚积薄发。”“小中见大”,则指的是杨义解读鲁迅的一篇作品、一段文字、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细节,从中感悟和体会博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思想是可以抽象和概括的,鲁迅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也是可以归纳和评论的,但这些都隐含在具体的作品中,需要融会贯通的感悟和理解,需要精微的体察才可以认知。杨义的解读,正是这样的,所以说是似易实难。”李欣如是认为。
“去年冬,我从鲁迅的文化血脉、哲人眼光、志士情怀、巨人智慧等多元角度,以古今文献、金石文物、野史杂著、风俗信仰、地域基因、时代思潮以及鲁迅深层生命体验方面的材料,对220余篇文章进行有根柢、有趣味、有独到眼光的逐一评点。”杨义总结说,这实际上是为“五四”前后半个世纪的文化精神谱系作了脚注。
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
在每一本港版《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中,都夹着杨义手写的书签。上面云:“读鲁迅可使心灵的眸子如岩下电。”
鲁迅研究是杨义开展学术研究的起始点。1978年,杨义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唐弢和王士菁,开始系统地研究鲁迅。此前的1972年,杨义在北京西南远郊的工厂库房里通读《鲁迅全集》十卷本。此后,杨义发表的若干关于鲁迅的文字,创造了个人学术生涯的颇有几个“第一”。1981年上半年的《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是杨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82年7月,杨义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1984年4月,杨义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小说综论》,是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最初的鲁迅研究,是我后来研究并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以及孜孜矻矻探寻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本源和本质的第一个驿站。”杨义说。选择这个学术思想的驿站,在与鲁迅进行一番思想文化和审美精神的深度对话之后,再整装前行,对古今叙事、民族史志、诸子学术进行长期专研,应该说,杨义储备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批判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和文化还原能力。
“鲁迅是一口以特别的材料制造的洪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杨义一直认为,鲁迅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可以深入开垦的思想、知识、精神文化的园地和土层,就看研究者举起敲钟的槌棒的材质和大小,就看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能力,是否与研究对象相称。
当杨义在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上历尽艰辛地探源溯流30余年之后,他再反过头来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于是在最近两年陆续推出了《鲁迅文化血脉还原》《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和三卷本的《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杨义说,这是对自己学术生涯第一驿站的存货进行的一次翻箱倒柜的大清理。“清理的结果,使我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存在,油然生出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此标杆,令我在思想学术上精进不已,不容稍微懈怠。”杨义感慨道。
杨义,1946年生于广东电白县。现为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1998年至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讲学,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鲁迅文化血脉还原》等著作40余种,发表论文500余篇。(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