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35年。在我近80年的生活、读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直接接触了20世纪一些阶层多方面的人物,其中包括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中的“小人物”,同时还阅读了不少有关他们的著述。在接触和阅读有关他们的著述时,不仅关注了他们在各自领域里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注意了他们生活中的种种趣闻逸事。我在体味这些趣闻逸事时,有时有一种“放假”的轻松,但更多的是常常与我的经历体会、思想感情相融通,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总是挥之不去,难以忘怀,诱发了许多复杂的不同的感受:时而十分敬佩,时而悲伤流泪,时而满怀愤慨,时而解颐拊掌,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叩问探究,时而感到困惑。这些趣闻逸事都是20世纪历史中的一些片段,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残影余音,大多属于“微生活”,属于“微史”。但我在面对和体味它们时,不仅把我领进了历史,而且还常常不知不觉地同现实、未来和我自己联系起来。面对和体味这些片段,我虽然有时感到有趣、好玩,但更多的是从不同的方面润湿了我焦渴的灵魂,启示我疏浚心源,反思自我,洗涤了我心里的不少污垢,减少了些平庸低俗的心事,多了些激浊扬清的志向。有时,阅读一个片段对心灵的震撼,往往超过了阅读某些宏篇巨制。随着时间的延续,我在这方面积累的史料也逐渐增多。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是很容易被抹去的,特别是在社会和生活比较安定之后。我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忘掉这些历史片段,留待自己继续阅读体味,同时也想提供给那些不知道的或者淡忘了的读者阅读,补上记忆,有所助益,于是生发了把它们整理出来的想法。这就是我编著此书的缘起。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一个亘古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世纪,是一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世纪,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新旧复杂交织的多姿多彩的世纪,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世纪,也是一个离我们最近、最重要、血肉相连的、不应回避的世纪。从中国的历史长河来看,20世纪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急速、“高密度”的历史时期。人们先后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大的动荡和变革。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家国多难,民不聊生。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奸臣贼子,祸国殃民。社会的动乱不定、急剧变革和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及其生发的时代精神,都不同程度地寄寓在个人的经历和心灵中,并表现为一种生命的状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哪个世纪能像20世纪那样,人们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状态同社会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这不只表现在那些特别敏感的文人学者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其他阶层的一些人物的身上,包括那些不具备表现意识或者没有机会表现的许多“小人物”身上。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重要活动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许多趣闻逸事上。细微处见历史。这些趣闻逸事,虽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但却是一些鲜活的历史,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上折射出历史之光。这些趣闻逸事,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离我们最近的、最直接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只要我们不失忆,去接触它们,同它们对话,就能从许多侧面和细微处了解20世纪的历史,能够知道一些宏大的历史叙述和许多官书等所忽略和遮蔽的东西,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听到许多历史的心声,领悟到某些历史的真谛,可以摸到时代的脉搏,窥见时代的跌宕起伏,解读出许多社会的密码。从这些趣闻逸事中,我们还可以抚摩到诸多人物的胸膛,凝视到他们的眼睛,倾听到他们的欢笑、细语、悲叹和哀歌,能看到他们旖旎丰富的生活和栩栩如生的个性,能和许多各种人物的灵魂相遇,领悟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价值。可以发现他们实在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能够感受到在那风云变幻、惊涛骇浪、阵阵烟尘淹没下,人性中真善美的灵光和假恶丑的劣根。其中有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高风亮节,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强烈的对国家对各种患难的担当和付出惨烈代价的悲剧,有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有对文化的责任和痴情,有对自然的亲爱和向往,有非同寻常的睿智和机敏,有发自心底的欢笑、风趣、宽慰、恸哭、愧疚,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劣迹、谬误,有人类理性的迷失和某些兽性的发作,有内斗的残忍、谋害的罪孽。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历史可以预示未来,忘记了历史,就很难把握住今天和未来。历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20世纪历史遗产中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即使是一些片段,也不会离开现实,能活在现实中,也不会离开我们,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能给我们以力量,能补救现实;能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憧憬未来,勇往向前。会使我们今天和明天活得更理智、更积极、更乐观。会使我们把乐观和忧患融合起来。我们应当“永远历史化”。不论是个人,还是政党、民族和国家,只要能不忘却历史,经常追思往昔,及时反省过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就会形成诸多的历史的“后见之明”,就会增加智慧,前途光明,永葆青春。本书的编著,在这方面会提供某些启示。
关于《二十世纪世说新语:趣闻逸事》具体的编著,主要遵循了下面的四条原则:
一、恪守真实,力求真实,能够存史,体现历史真实的魅力。历史是严肃的。我们记述历史也应当持严肃的态度,而力求真实是持严肃态度的首务。本书著录的内容,虽然属于趣闻逸事,但都不是虚构的,有些是自己的见闻,有些见于多种记载,全是有根有据的。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人的认知的局限性,即使许多趣闻逸事为参加者和目击者所经历或所见知,记述也会有取舍的繁简和色彩的浓淡,也难以同事件本身完全相吻合。有些史实,会有误记的;有些在传闻中常有出入,不尽一致;有些史实发生的具体场景,还不清楚。对于这类史实,就我所知见的尽量予以核实。有些有待进一步考证。对于那些暂时难以完全考究清楚的,我们姑且只好略貌取神了。好在随着时间的延续,通过不断地搜集史料和考证,某些误记的会逐渐得到订正,我们会逐渐接近史实本身的。
二、选择典型。历史有自然选择淡化的属性,人们限于种种条件,很难全面地去接受历史。对于20世纪的趣闻逸事,也是这样。因此选择典型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的历史,片段繁多。繁多的片段,有一般的,有典型的。我悉心拣选,反复琢磨,尽力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含蓄蕴藉的片段。这些片段,既有时代的特质,又具有某种相对稳定的普遍意义。力求使这些典型成为不应淡化的历史片段。选择的典型,虽然涉及的方面很多,但主体是榜样的典型,具有真善美意味的典型,理想的典型。因为这类的典型,是我们中华民族20世纪的柱石和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归纳分类。书中著录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参照了南朝宋代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以类相从、分门隶事的做法,粗略地把一些内容近似的片段连缀起来,加以归纳和分类,以利于读者在某一方面获得比较整体的、历史的认知、体悟和理性思考,使片不孤而有邻。但由于不少趣闻逸事蕴涵丰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准确分类。就读者来说,对于同一个片段,仁智各见,会有不同的体味和解读,分类时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书中的分类,是相对的,只是基于我个人的粗浅理解,不一定恰当,仅供读者参考。每类史实的编排,大致以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次,以便从中窥见历史的信息。
四、白描叙事。本书的编著,只是记人事,存史实,采用白描的手法,力求本色、平实、简明,不夸饰,不加评论,尽量体现叙写的人物的个人风格,保留史实的原汁原味,留给读者咀嚼体味。书中所著录的片段,虽然文字有长有短,但都是独立成篇。一些篇幅较长的,努力做到切口小,有交代有着落。力避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叙事。
书中著录的都是一些人物的片段,按人们通常的阅读习惯,“知其人”,有助于体味解读这些片段。本书限于篇幅和结构,对于所著录的片段的人物的生平,难以随之加以介绍。为了弥补这一缺欠,在书中的正文之后,特别增设了书中涉及的“主要人物简介”部分,以资参考。另外,书中著录的每则内容和“主要人物简介”部分,统一编号,以便检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人名索引。每人索引的最后一个数码,是此人的简介。
为了节省篇幅,书中著录的史料来源,没有在文中注明,请参考书后所列的《主要征引参考书目》《主要征引参考报刊目录》。对所征引的史料的著者和出版部门,我鞠躬致谢!
(本文为《二十世纪世说新语:趣闻逸事》一书前言。该书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