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李仕权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回想学生时代,我会把做错的题重新誊抄到专门的本子上,每道题下面都标示清楚:错误的答案、正确的答案、做错的原因、相关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便积累了厚厚一本错题集。
当时,这错题集就是我赶考的定心丸。每每回头翻看,曾经做错的题,已凝结为“看得见”的教训,这实在也让人成竹在胸——尽管不能确定自己能做对什么,但起码能保证自己不会再做错什么。
之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最近读的一本书——《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
与当下很多谈改革的著作不同,这本书独辟蹊径,不重复絮叨管仲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这些大多数人都已经耳熟能详的改革,而是打捞那些不为人知的“沉没的改革”。从中国历代改革中,作者打捞出被遗忘、忽略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九次改革——被污名的周厉王改革、被雪藏的秦献公改革、被边缘化的汉宣帝改革、被抹杀的唐武宗改革、被熨平的明孝宗改革……实际上,《改革的教训》一书,可以看作是解析这九道“错题”汇成的一本有关中国历代改革的“错题集”。
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总应该回望它曾经走过的历史,从中寻找对未来的启示。正如书中所言,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代的文明,在相沿不废的历史传承中,在治乱兴亡的王朝更替中,“改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词。有因为改革而国强民富的,也有阻碍改革而江河日下的;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也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悲叹。把这些经验教训梳理成集,就能从历史中萃取一面鉴兴亡、知得失的镜子,为今天提供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不懂得敬畏历史,就可能犯同样的错误。有两个进城的故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一是李自成进城,起义军经不起繁华生活的诱惑,骄奢淫逸,自绝于人民,大顺政权迅速走向灭亡。二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人进城,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以“进京赶考”说警示全党,“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不汲取过去的教训,结果重蹈覆辙;毛泽东重视“错题集”,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总结以前失败的教训,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成功,但每远离一种失败的可能,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勾起一环又连着另一环。如何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怎样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中国历代改革的“错题集”中汲取教训,一定能给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示,让今天的改革少走弯路、不重复昨天的错误,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黑格尔曾悲观地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然而,如果对历史怀有最大的敬意,我们就能避免那种宿命论式的历史循环,避免错误重演。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虽然是本“错题集”,但《改革的教训》并不是史料堆砌起来的枯燥说教,而是在娓娓道来的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把道理引出来,把教训导出来,思路严谨又不乏灵动,笔触平实又不失风趣,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就要收笔之时,想起一个典故: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颜回,别人很纳闷,这么多弟子为何偏偏喜欢这个看起来傻乎乎的颜回呢?孔子的回答透露一个重要信息——颜回“不贰过”。所谓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改革的教训》这本“错题集”的初衷,当然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