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刘子凡著,中西书局2016年4月第一版,80.00元
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三个重要边州,扼守自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根本所在,也是唐代伊西北庭节度使控制的区域。《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一书即以唐代伊、西、庭三州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传世史料,详细勾勒了伊、西、庭三州建立、发展、废止的历史,指出了其自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伊、西、庭军政体系到北庭节度使节制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的发展过程,及相关历史背景。实际上,《瀚海天山》一书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三州的范围,对于与之相关的安西四镇、西突厥、吐蕃、回鹘等问题也都有广泛涉及和深入讨论,可以说本书以伊、西、庭为核心,描绘出了整个唐代经营西域的历史画卷。同时,本书对于唐代西域史上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如金山都护府的兴废、瀚海军的设立、安西与北庭两节度使的关系,等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周密地考证,多有创见。另一方面,本书也为唐代边州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生动展示了边州在唐朝政治、军事和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唐前期国家行政、军事制度变革带动下,边州军政体制相应发展的历史过程。总之,《瀚海天山》一书以开阔的视野、精当的考证,为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具体来说,本书将伊、西、庭三州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安西都护府时期。贞观四年(630)唐朝于伊吾置西伊州,贞观八年(634)改西伊州为伊州。伊吾的粟特首领归唐与西伊州的设立,是唐朝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及招抚东突厥流散部落的结果。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朝讨平高昌国后,设立西州、庭州。同年九月,置安西都护府,建立起以安西都护府统辖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从史料及出土文书看,至少自贞观十六年正月以后,安西都护府实际上就是西州唯一的州府级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对伊州、庭州也有行政统属关系。贞观十六年以后,唐朝在西州采取了进一步的安抚策略,同时开始经略天山以南的绿洲诸国。
其次是与安西四镇并立时期。显庆三年五月,安西都护府迁龟兹。西州升级为都督府,西州都督府成为了西州实际管理军政事务的州府级机构。安西都护府节制伊、西、庭三州的军政关系已不复存在。此后,西州都督府一度在处理天山以北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龙朔三年(663)十月后,唐朝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庭州的军政力量得到加强。咸亨元年(670)、仪凤二年(677)、垂拱二年(686)吐蕃先后三次大规模进攻四镇,综合各种史料看,安西都护府在此期间未必迁回西州,西州保持都督府的建制。调露元年(678)唐朝取得碎叶后,庭州和碎叶之间开始具有密切的联系。永淳年间,金山都护府即已罢废。于是便形成了安西都护治龟兹,两个副都护分别镇碎叶、庭州的局面。
再次是北庭节度使建立和定型时期。长安二年(702),唐朝于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以应对东突厥的西进和突骑施的崛起。庭州也改称为北庭,庭州建制随之取消,同时又有瀚海军和轮台县的设立,北庭的军政力量得到全面提升。先天元年(712),伊西节度使创立,亦称北庭节度使、伊西北庭节度使,是以北庭为中心的节度使。伊西节度使设立后,伊州和西州就隶属北庭,这也标志着新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的建立。先天二年(713)前,唐朝又设立四镇节度使,亦称碛西节度使。此后安西、北庭数度分合,至开元二十九年(741)才最终固定为两节度,分别定名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
最后是安史之乱后。北庭、安西与河西形成联防的形势,但随着凉州的失守,北庭选择自保。之后只能通过回鹘与中原联络,并最终在德宗贞元年间陷落。唐朝统治西域的时代也就此终结。
纵观自伊州设立至伊西北庭节度使固定化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伊州、西州与庭州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唐朝的西域经营相伴始终的。众所周知,争取对西域的控制,是自汉代以来中原王朝针对北方边疆局势的一贯战略。唐朝也继承了这样一种战略思路,通过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只不过唐朝面对的敌人不仅有来自北方草原的东、西突厥,更有强势的吐蕃。纵观唐朝经营西域的百余年历史,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西域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唐朝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在天山东部的伊、西、庭三州建立起同于内地的军政体制,而安西四镇地区则是羁縻府州结合军镇的模式。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各种军政体制的细节也会随之调整,从而支撑起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伊、西、庭军政体制的每一次变化调整,都体现着整个西域局势的变化以及唐朝制度的变革。而伊、西、庭三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唐朝维系百余年西域统治的基础。而当我们将沉没于历史记忆中的碎片化的史料拼接起来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心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也正是《瀚海天山》一书希望呈现给读者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