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要有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及后现代化范式等不同研究理路。方兴未艾的新文化史受后现代化范式影响较大,它以小叙事和地方史为显著特征。胡俊修教授新近推出的《民国武汉日常生活与大众娱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就是一部典型的新文化史之作,在研究视角、材料运用和叙事风格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何深入城市文化史研究?马敏指出,必须要拓宽视野,改进研究的方法和叙事的方法,注意城市文化史中时常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之处和细微之处,也就是把视角从精英转向普通民众、转向城市的日常生活,才能使我们加深和丰富对城市文化的认识。
在近代中国,武汉(或者汉口)和上海是仅有的被人冠以“大”之称谓的都市。“大上海”被人称为“东方巴黎”,“大武汉”则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其繁华可见一斑。那么,“大武汉”繁华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脉络呢?《民国武汉日常生活与大众娱乐》试图从底层民众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娱乐空间来解读近代武汉城市文化。该书细致呈现了民国时期农村移民在武汉的底层生活状态、武汉平民女性的日常生活、市民的日常交往与公众生活、大众心态以及大众文化娱乐的丰富景象,得出了富有新意的结论——“东方芝加哥”的辉煌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庸常,是近代武汉城市社会并行不悖的两个历史面相。
在该书中,作者曾担心自己苦心“建构”的武汉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否与历史真实存在较大的偏差?过分偏爱那些“草根”气息浓厚的历史记载片段,是否对“民国武汉日常生活的总体景象作了过低水平的估量与重建?”其实这些顾虑不必过于在意,正如学者王笛指出的,探索城市、民众、日常生活的奥秘,能使我们前所未有地进入到中国城市内部,探究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与历史延续性,下层民众与日常生活完全应该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对于城市底层民众来说,历史记载总会忽视这些小人物。如何让底层民众发声呢?该书收集和使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深度访谈了40位1949年以前即在武汉三镇生活的老武汉人,并巧妙地让他们“发声”,还原当年的历史现场,增强了历史叙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传统史家推崇“才、学、识”并举之作,其实正如马敏所言,“不论史学如何演变,‘故事’始终是历史的中心线索……讲述故事的能力则是历史学家最基本的技艺和看家本领”。在这方面,黄仁宇、史景迁、王笛等名家已经让我们领略到叙事史学的魅力。《民国武汉日常生活与大众娱乐》则将民国“大武汉”的市井故事娓娓道来,让人如临其境,其叙事风格呈现出两个引人关注的特点。一是生动的细节描述。该书以优美的文笔还原了一幅幅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生动画面,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亲临现场一般。例如对旧时武汉傍晚纳凉场景的呈现:“在炎炎夏日的傍晚,武汉市民习惯到巷口或马路上纳凉,他们搬出凳子、椅子、竹床,拿着蒲扇,聚到一起乘凉。纳凉已经成为人们每天晚上的惯事,人们用纳凉来消磨夏夜,纳凉的时候,大家谈着天,讲着故事。”读到此处,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唤起淡去的记忆,想起过去纳凉的情景。二是微观叙事与宏观分析的有机结合。由下而上地看历史,并非只重视微观而忽视宏观研究。琐碎的市民生活背后也蕴含着都市政治控制和意识形态传输。该书以汉口民众乐园为中心,考察了北伐战争时期,城市文化娱乐中心上演的一幕幕政治演出和社会动员,呈现了都市娱乐空间的政治属性,钩沉了娱乐空间与都市社会的互动图景,融微观生活和宏大叙事于一体。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