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中国曾经贡献于丝绸之路,也受益于丝绸之路。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书古今中外有很多,涉及语言、历史、考古、地理、探险、中外文化交流、宗教等相当广泛的领域。近些年,随着考古新材料的出土和相关文献的新解读,陆续又有很多佳作面世,我们一直思考着如何能较系统地介绍几本知识含量大又有可读性的书给广大的读者。
本版算是一个尝试。既有对黄文弼先生这样的前辈著作的推荐,也有对丝路研究中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了有效拓展的几本书的综述。《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这样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值得重新解读,而赵丰对于丝路之“绸”的钟情之作相信也会赢得读者的青睐。
——编 者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丝绸之路》,刘迎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骑马生活的历史图景》,刘文锁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丝绸之路史前史》,(俄)库兹美娜著,(美)梅维恒英译,李春长中译,科学出版社出版
《众神栖落新疆》,南香红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世界屋脊》,(英)TE戈登著,杨镰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20余年有关丝绸之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丝绸,同时传播物种、技术和宗教;不仅有绿洲草原陆地丝绸之路,亦有同样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并非始于汉代,至少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通过丝绸之路接触交流与互动逐渐形成了相互影响和依赖的古代世界体系,轴心时代人类历史上不约而同地涌出了一大批思想家绝非偶然……
近20余年来国内外丝绸之路研究专著如雨后春笋,普及读物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值得推荐的著作。
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是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通晓蒙古文、波斯文、俄文、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以察合台汗国研究起家,所著的《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一书是中国蒙元史研究中的代表作。上世纪90年代他被选派代表中国四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与多国学者共同探索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201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以欧亚大陆历史为经以国际文化交流为纬,分上下两篇分别论述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获得了广泛好评。刘迎胜认为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的互相吸引。“草原丝绸之路”特别强调了游牧民族的历史作用,他们不仅开拓了丝绸之路而且参与了缔造中国的历史过程。“海上丝绸之路”追根溯源直抵造船与航海术,重点描绘了唐宋元明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盛况;虽以陶瓷、香料贸易为大宗,但人口迁徙与宗教传播意义重大。马可·波罗从陆路来中国海路回欧洲,生动地展示了元代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郑和七下西洋与张骞二使西域遥相呼应,立体展现了丝绸之路全景图。刘迎胜的论著以多语言文献交叉考证见长,但这本学术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丝绸之路》是例外,直抒胸臆,通俗易懂,扩展了研究的视野。
美国耶鲁大学韩森教授以《开放的帝国》闻名,作为大学教科书简明扼要地勾画了中国通史。她主张中华帝国一直是开放的,所谓闭关锁国只是暂时措施。近著《丝绸之路新史》具体生动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实况:以楼兰、龟兹、高昌、萨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为经,以商品、技术、艺术、宗教、外交、军事为纬,清晰地绣绘了一幅丝绸之路内景图。韩森精通西文,通晓汉文、日文和俄文,能充分利用多语种文献资料又特别关注考古发现,擅长利用出土文书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论述,韩森终于颠覆了人们通常对丝路的看法,丝“路”并非一条“路”,而是穿越广大沙漠、绿洲、山川、草原不断变化且没有明确标识的道路网络;中国与欧洲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贸易与互动,而是通过一系列绿洲市场辗转交流。丝绸交流也不是最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有金属、玻璃、纸张等,而更重要的是宗教、技术、艺术和思想,由此可见汉唐辽金元时代或西方文艺复兴之前中古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丝绸之路并非始于汉代。中国的林梅村和俄罗斯库兹美娜不约而同分别进行了系统考古研究。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执着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40余年,已正式出版了15本书;其中《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作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概述了当时国内外丝路考古的新进展。他认为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昆山之玉、罽宾珠玑、蜻蜓眼玻璃珠和赛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早已从西域进入了中原,而汉代之前中国丝绸、铜镜和漆器等亦已传播到中亚草原。书中有五讲分别论述楼兰、于阗、吐鲁番文明、唐蕃古道和居延沧桑,另有四讲专门论述海上交通史,内容相当饱满。“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精选名校名家名牌课程,倡导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林梅村的书做到了这一点,成为许多入门者的案头之物。
已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库兹美娜(1931年—2013年)是国际知名考古学家,她因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神话学和体质人类学综合研究印度、伊朗起源问题闻名世界。她长年在中亚地区进行考古,《丝绸之路史前史》由梅维恒编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最近出了中文版,是她流传最广的著作。她根据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阐明了家马和骆驼在欧亚草原地区的驯化过程以及轮式运输的起源与传播状况,认为这些是开辟丝绸之路的前提条件。本书结合气候、地理与环境变化分析了欧亚草原游牧经济形成和发展动力,初步明确了游牧经济起源地和扩张方式,从而阐明了丝绸之路沿线人群从红铜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迁徙、商品运输和贸易情况,揭示了东亚、西亚、欧洲与欧亚草原人群的相互关系。本文正文只有百余页,出自专家手笔却也通俗易懂;图和引用文献占了近一半篇幅,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线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余太山一生致力中外关系史研究,出版了《塞种史研究》《嚈哒史研究》《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等系列专著,其中《古族新考》从丝绸之路人类迁徙与文化交流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徐文堪亦专注于丝绸之路研究,《吐火罗起源研究》自成一家之言,他主编的《现代学术精品精读》西域研究卷值得参阅。
近些年,有专家提出瓷器之路、香料之路、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等等新概念,这些可以深化丝绸之路研究,但显然不足以取代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