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杨)对于鲁迅其人、鲁迅精神的解读,从他八十年前逝世至今始终不曾停止。“在历史人物描述方面,恐怕没有谁像鲁迅那样给人如此复杂的感觉。”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原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在其新书《鲁迅遗风录》(汉唐阳光策划,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后记”中的一句话。日前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的《鲁迅遗风录》座谈会上,孙郁介绍说,书中内容源自他二十多年前所写鲁迅与同代人的一组文章,他曾想据此扩展,写出鲁迅传播史上的人和事,但一直未能完成。“去年生病,有了修养时间,我用了七八个月对当年的文章修正、补充,一边写一边查阅资料,终于系统开展了这项工作。”
孙郁在该书“后记”中表示,鲁迅生前亲友、弟子与此后学院派学者、政治人物,构成对其精神遗存传播、解读的主要群落。而书中文章,便从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公共话语中的鲁迅,以及许寿裳、老舍、聂绀弩、唐弢、孙犁、木山英雄、周扬等中外作家、学者对于鲁迅精神的解读与传播,所受鲁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我想梳理和发现这些人对于鲁迅的描述和理解的不同”,孙郁说,“我希望大家能撇开惯用的话语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鲁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学者赵京华认为,《鲁迅遗风录》主要探讨关于鲁迅“遗产”的继承和传播,“这个脉络如果梳理清楚,对未来的鲁迅研究和认识鲁迅意义非凡。在对鲁迅‘遗产’的爬梳过程中,孙郁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也得以体现”。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则对《鲁迅遗风录》私人话语体系中的鲁迅很感兴趣,“在这本书中,鲁迅首先是个‘人’,是去圣化的。这脱离了陈旧的鲁迅研究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