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温州方言作为南部吴语重要的一支,是保留唐宋时期汉语共同语特征最为完整的方言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最难学十大方言之首。温州也是研究古老语言的沃土,以温端政、郑张尚芳、潘悟云、游汝杰、颜逸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温籍语言学家,他们的学术之路皆从研究温州方言开始。
近日,温籍语言学者朱赛萍以其母语温州方言为研究对象,出版了《温州方言动后介词结构的韵律句法研究》一书。该书作为温州本土语言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代表,收录于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出版项目“温州文化丛书”系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温州方言入手,寻绎出了不同时空的相关语料,这些语料涉及语言的时空观、语言的继承与创新、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等核心议题。作者运用韵律句法学的理论考察温州方言动后介词结构的相关表现,将普通话、方言以及历史的现象纳入“汉语的韵律结构”这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温州方言保留古音韵特点多,古词古语法现象多,具有许多其他吴语所没有的变异现象。因此,有不少研究者将温州方言与汉语史结合起来研究,用方言来对照汉语历史现象,探讨汉语史上的一些现象在当代的留存与消失,发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话题。
比如,现存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的作品,其中不少说白就使用跟现代温州话特点相同的语句,例如:“老鼠拖个驮猫儿”“二十四个月日没一人上门”“你也忒炒(吵)”“学你只会吃死饭”“亚哥,有好膏药买一个归”等,跟今天温州话的说法差不多。通过对一些古语词和语法格式的考察,一般认为至迟到南宋,温州方言已是和其他吴语相区别的方言。
再以该书讨论的温州方言介词为例,其中有不少语法现象可以追溯至历史语言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得到印证。比如,温州方言中有以下几条表示比较的谚语例子:囡儿女儿大似娘。人命大似天。馒头大似蒸笼(常比喻儿子比父亲厉害)。这与今天普通话中“人命比天大”的语序大相径庭。
汉语最早的差比介词“于”就是位于形容词后面,到了宋代,与温州话相同用法的例子更多,比如:东风寒似夜来些(贺铸:减字浣溪沙,全宋词);今年翻怕貂裘薄,寒似去年,人比去年觉(范成大:醉落魄,范石湖集);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可见,汉语史上引进比较者的介词“似”没能在现代汉语中留存下来,却保留在温州方言中。由此看来,温州方言复杂难懂,除了“江南江北,说话难听懂;城里城外,方言大不同”之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较多地继承了中古、近代汉语的特点,而与发展较快的普通话相去甚远。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思想和感情的形式外衣。方言研究著作从一个侧面让人体会到文化的悠远绵长,领略到文化的无限魅力。《温州方言动后介词结构的韵律句法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尝试。
(作者系温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