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网:墨客网 | 阅读次数:1126次 | 更新时间:2017-09-15 12:06:10
我们常说东方文明博大精深,什么是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呢?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心里明白,可就是说不出来或不想说出来。
一、东方文明的神秘
世界已发掘出比较完整的人类四大古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和古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相对而言东方文明是古中国文明,也包括古印度文明,西方人称其为神秘的东方文明。
为什么是神秘的东方文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沉思!
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摘自《楚辞》)
汉字先前是甲骨文,我们现在没有非议。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开始发现甲骨文,最初出土于中国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文后经数十年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已发现的单字4500字左右,可以识别的单字约1700字。考古学家判断甲骨文是自盘庚帝迁都(商朝自开国以来历经五次迁都。《古本竹书纪年》“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今河南安阳)。”)到殷朝末代君王纣亡273年间的遗物。如此中国的遗产甲骨文至少出现在公元前1287年,距今也有3300年之久。
中国考古在河南登封县王村、郑州洛达庙、偃师县二里头村陆续发掘出大量的“人类文明的痕迹”,考古称“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是什么?没有人能够读懂,但可以推测应该是部分汉字“象形”的雏形。
汉字是人类象形文字体系中的一种文字,中文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汉字经历千年演变,日臻完善,所以中文延续了下来。中文是人类延续下来继续使用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汉字是东方文明的精华之一。汉字从哪里来?相传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一个史官名叫仓颉的人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考证汉字的确切来历。
中国古人解释《易经》有三古、三圣、三易的神话传说,伏羲始作八卦。《易经》最早可上溯到伏羲、女娲生活的新石器时期,这样判断《易经》是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人类文明”,距今至少有7000年。《易经》系辞中记载:“包(庖)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又称庖牺氏,宓牺,中国神话里人神合一的炎黄祖先之一。《易经》八卦用“一长划”和“两短划”写成,八卦无疑可以认为是一种符号。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乾(天)、坤(地)、坎(水)、离(火)、艮(山)、震(雷)、巽(风)、兑(泽)这些文字解释都是后来“人类文明的痕迹”,八卦最初的八个符号是表示天地常见的物象,用来记载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记录八卦的“符号”实际上就是象形文字“象形”的内涵,可以推测八卦的“符号”是象形文字的来源,我们的文字也许是仓颉从《易经》八卦符号演变而来。
《易经》是现在人类文明中能判断、推测出为最早的一本书。然而,一本人类最早的书《易经》,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这就是东方文明的神秘,也是中国文明的“精深”之处。
二、《易经》的传承
伏羲始作八卦,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易经》起源。
人类文明的延续最初通过口授传承,先有口授,后有书。
周族是生活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始祖名弃,帝喾的后裔。西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王即位后囚禁姬昌于羑里(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姬昌在狱中,“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周本纪》)并根据伏羲所画八卦,写出六十四卦的卦辞。姬昌“益《易》”是我们通过文字记载,可以判断出传承《易经》的最初之人。但是姬昌留下的东西,到现在尚未有发掘。
那么,姬昌之后《易经》的传人又是谁?
古中国将思想家、哲学家称为圣人。中国神话故事以外的古人的古人能称为“圣人”的有二人,一是老子,一是孔子。老子的书《老子》,孔子的书《论语》,当然都经过了传承带有“人类文明的痕迹”。
孔子的思想精髓是“礼”,《论语》是讲人道——做人之道。圣人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子的思想精髓是“道”,《道德经》是论道,《道德经》是讲天道,讲宇宙之道,也是讲自然之道。圣人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据中国历史记载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吏,后来隐退,才著《老子》。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传承下来的《易经》和《道德经》有如此相似的语言和类似的含义呢?中国“子书”中只有《道德经》与《易经》颇有相似之处。可以断定《道德经》是古代圣人老子隐退后潜心研究《易经》的心得。一是因为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他接近姬昌生活的时代,姬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的书,我们虽然没有看到,老子也许看到过;二是中国历史还记载孔子曾经请教过老子,孔子为什么请教老子?因为孔子研究“人道”不懂“道法自然”,所以去请教老子,这样才有“不耻下问”的教诲。
(以上摘自《人类开始走入温故知新的时期》)
由此可见,我们能够找到依据、线索证明姬昌之后传承《易经》的只有圣人老子。
三、《道德经》的神秘
“引车买浆之流”有云:“好话不在言多”。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摘自道教经典《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相对而言也是东方宗教之一。
老子是道教信奉的教主,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近3000年来《道德经》这一中国古老的神秘文明,经过一代代哲学家、道学家、智者高人传承下来。哲学家、道学家、智者高人对《道德经》都有非常独到而精辟的阐述,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华夏文明,他们为中国文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们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东方的骄傲。
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就是“道”的哲学。
四、《道德经》为何八十一章?
我们现在读到的《道德经》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都是八十一章,《道德经》通行本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除了在章的序列编排上略有不同外,文字上没有太大区别。《道德经》为何八十一章?八十一从属于九,九是《易经》中最大的天数,九九八十一。《道德经》是圣人老子研究《易经》得来,因为圣人觉得“道”至高无上,所以才分八十一章阐述。因为我们对老子研究不深,甚至怀疑他的存在,所以我们到目前还不知道汉字究竟从何而来,也使得“人类文明的摇篮”东方文明的文明史,反而落后西方文明1500年。应该这样说中国文明早于西方文明至少1500年,3000年的“空白”令我感到悲哀。
一悲哀我们不重视本民族的文明;二悲哀我们没有很好的发掘本民族的文明;三悲哀对本民族文明中先进的哲学思想麻木不仁。这反映出我们的思想解放不够,解放思想更是解放生产力。感叹之后,再继续解说《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八十一章本是我们所见到最早的《道德经》版本之一。为什么有两种版本的《道德经》,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我结合自己对《易经》的理解,总结读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按九章为一篇,八十一章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1)德,(2)德之规,(3)德之器,(4)德之性,(5)德之初,(6)德之范,(7)德之实,(8)德之本,(9)德之象;第二篇:智(教育),(10)智,(11)智之器,(12)智之德,(13)智之性,(14)智之初,(15)智之本,(16)智之失,(17)智之实,(18)智之象;第三篇:国(立国),(19)国之道,(20)国之器,(21)国之德,(22)国之性,(23)国之初,(24)国之失,(25)国之实,(26)国之本,(27)国之象;第四篇:治(效法),(28)治之道,(29)治之德,(30)治之器,(31)治之本,(32)治之初,(33)治之性,(34)治之失,(35)治之实,(36)治之象;第五篇:人(上善若水),(37)人之道,(38)人之器,(39)人之德,(40)人之性,(41)人之初,(42)人之失,(43)人之本,(44)人之实,(45)人之象;第六篇:善(玄德),(46)善,(47)善之道,(48)善之器,(49)善之德,(50)善之性,(51)善之初,(52)善之本,(53)善之实,(54)善之象;第七篇:器(利用),(55)器,(56)器之道,(57)器之德,(58)器之失,(59)器之性,(60)器之初,(61)器之本,(62)器之实,(63)器之象;第八篇:道(返朴归真),(64)道之真、人之初,(65)器,(66)德,(67)性,(68失,(69)初,(70)本,(71)实,(72)象;第九篇:恒(道行长久),(73)圣人之道,(74)治国之道,(75)武之道,(76)文之道,(77)人之道,(78)道之初,(79)道之象,(80)道之性,(81)道之实。
为什么将《道德经》八十一章分为九篇?附《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解读》在后,看懂了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五、《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明显论及方法论的有第二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六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八章和第八十章,共十二章。圣人老子的方法论都是相对论,精髓是物极必反论。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圣人老子对宇宙相对论的认识比我们现代人先进2700多年,甚至比现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相对论还要先进(在《人类开始走入温故知新的时期》中对此有详细论述),这是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之处,也是我们没有读懂之处,所以我们称古代老子为圣人。
圣人就是圣人!
六、《道德经》中的宇宙哲学
《道德经》明显论及宇宙的有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五十一章、第七十七章和第七十八章,共十七章。在《人类开始走入温故知新的时期》中,本人根据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思索、对科学中“不解”和“破解”现象判断,将老子的宇宙哲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推论,并得出《宇宙数学》和《宇宙统一场》理论,还涉及关于“时间和空间”问题、“如何预防地球自然灾害”等论断,不过这些我们现在不能认识其价值。
现针对《道德经》相关章节,用现代科学语言加以具体说明,以引起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促使中国古代文明能够更加发扬光大,更加造福人类。
以下用科学语言详细解读《道德经》有关章节:
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宇宙可以说出来,但不是常人所能理解。“名,可名,非恒名。”名是人类等可以有名的一切东西,相对宇宙而言。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可以创造万物,唯独不能创造宇宙,因为宇宙是人的开始。圣人老子就是这样开篇《道德经》。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宇宙没有目的,只是存在。宇宙是万物永远无穷尽的源泉,所以老子说“湛兮,似或存”,宇宙无形无象,似亡而实存。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玄牝”从《易经》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而来。老子所指的“玄牝”是我们现在所指的“物质”,“谓天地根”中“根”为万物,万物是“物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指的是“运动”。老子是在告诉我们,宇宙是物质的,宇宙是运动的,永远存在。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中的“天地”指宇宙,用科学解释这句话是,宇宙物质(物体)“长久”存在。宇宙物质(物体)“长久”存在,因为物质(物体)的质量和能量守恒,质量和能量不自生、不自灭。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之用”、“器之用”、“室之用”指的是“空间”,空间的“象”是第七章“天长地久”中描述的“长”。空间不能在空间运动,因为前面说的“空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也是我们物理学中的“空间”,空间运动所指的“空间”没有参照系。“空间”的本质是“距离”。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指的是“时间”,时间的“象”是第七章“天长地久”中描述的“久”,也是我们物理学中的“时间”。时间不能计算运动速度,描述时间运动不能说“时间”在时间走过多少距离。“时间”的本质是“周期”。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里“物”是指“物质”,“象”是指“物体(质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里“精”是指“运动”或“变化”。“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里“信”是指“能量”。老子在告诉我们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宇宙是道,道是指法则、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物质”和“运动”是宇宙的“器”。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指宇宙,老子在告诉我们宇宙“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宇宙周而复始,这是宇宙模型。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宇宙中“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重”是指宇宙中的“物体”,“轻”是指物体的“变化”;“静”指物体的本质“质量”,“躁”指变化的本质“能量”;“根”指物体“变化”的内涵,能量属性“统一场”,“君”指运动“物体”的内涵,质量属性“万有引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继续告诉我们“变化(运动)”可以改变“统一场”,“能量”可以改变“万有引力”。老子的辨证哲学,用十六个汉字把“物质(物体)”与“运动(变化)”、“质量”与“能量”、“万有引力”与“统一场”的因果关系描述得明明白白,甚至也能体会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理念。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在给我们揭示宇宙的相对论。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在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统一体,研究宇宙要用相对论。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用相对论观念在给我们描述宇宙物极必反的规律。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在教我们宇宙数学:
如果宇宙的数是:0、1、2、3、4、5、6、7、8、9、10……
对应的自然数是:0、1、4、9、16、25、36、49、64、81、100……
在《人类开始走入温故知新的时期》中对《宇宙数学》有详细论述其发现过程和宇宙数学的基本规律。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进一步用相对论观念阐述宇宙“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器成之”也是“势成之”。老子进一步阐述宇宙“物”(物质、质量)与“势”(运动、能量)的关系,也是在说明“万有引力”与“统一场”的关系,可参见《人类开始走入温故知新的时期》。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老子在这一章中隐晦地讲述了宇宙“物质”与“运动”、“质量”与“能量”的规律。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弱”与“柔”是老子对“变化”、“运动”、“能量”表象的比喻;“强”与“刚”是老子对“物体”、“物质”、“质量”表象的比喻。老子还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用相对论观念理解宇宙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明渊源悠长且博大精深,东方文明渊源悠长也博大精深。西方人和东方人所谓的“东方文明博大精深”指的是中国古老的哲学,东方哲学。《易经》是汉字象形文字的起源,《易经》中含有宇宙数学。《道德经》中的宇宙哲学与现代科学可以达到完美的统一,甚至超过现代科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指导现代的科学研究,也可以引导现代科学走出失去了方向的“迷宫”。
什么叫“触类旁通”?“触类”掌握事物的分类,“旁通”广泛相通。《易经》是“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精华,《易经》精髓究竟传承何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