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称呼里的汉字》张一清 富 丽 陈 菲 著 中华书局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和汉字打交道。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标牌、广告;亲友之间联系,你会提笔写信或者用手机发信息;了解国内外新闻,你要看报纸或者上网。这么看起来,汉字真的可以说无处不在。
那么,你知道我们平常看到或用到的汉字,它们为什么写成这样或那样的形状吗?又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思吗?
举例来说,“寻常”表示“普通”“平常”等意思。其中“常”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寻”在古代是一种丈量宽度或长度的单位,它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人的两臂伸展的样子,表示伸开两臂丈量宽度,具体尺寸是商周时期的八尺。而“常”也有表示长度的意思,它的具体尺寸是“寻”的两倍,也就是一丈六尺。因此,“寻常”最初的意思就是不太长的、日常比较常见的长度,后来逐渐就有了“平常”“普通”等含义。
由此可见,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汉字,它们背后却铺陈着广博的知识背景,隐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人生识字忧患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中曾经写道:“人生识字忧患始。”按照东坡先生的说法,识字是思考人生的开端,是关注自身,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必由之路。
就辨识汉字字形、了解汉字意义而言,例如现在比较常用的表示颜色的“颜”字,一般语文教学大致会讲解它的偏旁、结构、读音、意义以及相关词语等等。而我以为,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个人学习汉字,如果也能关注汉字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联,以及意义本身的源流变化,则既可以起到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习者探究汉字奥妙、触摸传统文化的兴趣。
就说“颜”吧,它右边的“页”最初指的是人的头部,因此,“颜”最初的意思肯定和人的头部有关。的确,“颜”最初指的正是人的面部两眉之间的部位,也就是眉心、眉头。诗仙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联系“笑逐颜开”“和颜悦色”等等说法,可见“颜”是人的情绪、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晴雨表。而“色”最初意思恰好是“颜气”,也就是脸色。所以,“颜”和“色”后来就发展出表示颜色的意思。
我在《藏在身体里的汉字》一书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对表示身体器官的汉字做了一点梳理和探究工作,并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而且,就我个人端详、琢磨汉字的体会,我觉得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十分重要。比如说表示脸色的“色”,孔夫子论孝道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色难”一说。这种说法的深层含义是,做儿女的一辈子不给父母长辈不好的脸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因此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一花一草总关情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亲情的族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历来为广大民众所称道。所谓“至爱亲人”,其中“亲”最初表示距离极近的一种状态。而普天之下,无论是物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与我们每个人距离最近的,莫过于赐予我们身体发肤、抚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因此,最能当得起这个“亲”字的,首先是我们的父母“双亲”。
因为有父母,所以无论是直系还是堂亲、表亲,我们才会有一众“骑马打仗”或“过家家”的兄弟姐妹,有未曾谋面的祖上、后人。这些血脉上的同龄伙伴、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是我们情之所系并且铭刻于心的眷属与亲人。
本着关爱身边亲人、关注亲属名称的寓意等等目的,我和我的两位同事写了《寻找称呼里的汉字》一书,希望借此和读者朋友一道透过亲属称谓用字,感受亲情之重、真爱之深,并期冀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加珍惜亲情,关爱亲人。
实际上,一个“情”字,又何尝只限于亲友之间。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花草树木无处不在。而对于自然界的万千植物,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落红不是无情物”等等说法。
以上两种看似矛盾的习惯用语,其实前者重在强调人是“性情中人”,理应有情有义;后者则彰显草芥尘埃也是有感觉、有情怀的生命体,同样需要人类的关注与尊重。
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从古至今一向不缺乏寄情自然的人与事,“东篱采菊”的陶令,“梅妻鹤子”的林逋,守着十棵参差不齐古松怡然自得的白居易,无数先贤用他们体察、关爱自然的胸怀,在“松、竹、梅、菊”中镌刻真情与大爱,并给后人留下玩味和感动的空间与源泉。
感受文化学做人
颐养性情,这是古往今来修身观念的重要体现,是做人的根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渐大,由近及远。
而汉字里的“才”字,恰好十分精当地描摹了草木积蓄能量、冲破硬壳与地面、露出生机勃发的幼芽的状态,而且这初生的嫩芽也预示着必将长成参天大树的壮美远景。
对于刻画“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古文字“才”,清代大儒段玉裁综合古人理念,出言精辟:“草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原本表示草木萌芽的“才”,虽然自身稚嫩、弱小,实际上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各种可能性,这种情况也相当于呱呱坠地的婴儿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精心的培育,再加上自身意愿和努力,栋梁之材指日可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历经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文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的言论,一方面道出了古老的农耕和手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尊老敬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我在《花草字传》一文里着力呈现与草木相关的汉字的寓意,而在《十二个汉字品历史》一文里则力图从不同朝代名称用字中,寻找汉字与中华民族历史之间的关联。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爱家爱国都是高尚的情操,是修身立德的崇高境界。因此,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从自身做起,浸润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一道为树木成林、人才辈出的中华美景添砖加瓦。
(作者:张一清 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