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一届会议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上之前已经审议通过的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
我们推荐的这本书《理想年代:鼓浪屿建筑的融合之美》是《鼓浪春秋》申遗系列丛书中的第三册,着眼于不同的建筑元素,但讲述的都是建筑背后的悲欢起落。
——编 者
不过800年前,鼓浪屿只是一个荒岛。一群偶尔光顾的渔民,因为躲避暴风雨来到这里,发现此地宜居,在小岛西北部,修起了低矮简陋的房子。这应是小岛最初的建筑形态,早已无迹可寻。明代中期,鼓浪屿不再是一个寥落的渔村聚落,变成了一个颇有人间烟火的集镇,那时的大明科举中有了以“鼓浪屿”为籍贯的贡生,岛上已有琅琅读书声。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间,鼓浪屿见证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急剧碰撞与交流,见证了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以闽南传统为基础的华人华侨群体在实现近代化的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努力。这些努力就体现在无数的建筑中。在相对狭小逼仄的海岛空间内,风格多样的居住建筑、宅园景观和谐共处着,可以说,这些建筑在时间上完整地涵盖了本土文化的积淀期、外来文化的传播期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期这三个明显的代表性时期。鼓浪屿并不大,只适合散步,再尊贵的客人只要上了岛,恐怕都只能劳动他的双脚。正是在这样漫无目的走走停停中,你才会发现历史的细节,读懂近代中国与世界的相遇。
《理想年代:鼓浪屿建筑的融合之美》介绍了西方殖民者在鼓浪屿建造第一批别墅、领事馆时的世界文化背景。当时正值西方古典复兴和折中主义流行。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欧美流行带有浓重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建筑,比如法国凯旋门,德国勃兰登堡门,美国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等。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国家还流行一种任意选择、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并把它们自由组合成各种形式。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风格和元素,可以在一个城市或一栋建筑中同时出现。但这些建筑又都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被称为折中主义建筑。
近百年间的鼓浪屿,正是欧美建筑时尚潮流的试验场:不仅外国人、连中国人自己,也参与设计建造了鼓浪屿的各色建筑。西方人崇尚复古,多使用古希腊柱式装饰楼宇,中国工匠竞相仿效,却又喜欢在西式廊柱上加盖中式楼檐,于是造出许多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
天主堂坐落于鹿礁路34号,是西班牙天主教会来厦门传教时的产物,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前部为钟楼,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大厅内两排列柱纵分,柱间设多面连拱尖顶天花。外墙为砖石结构外抹灰粉白,建筑立面装饰哥特式小尖塔及玫瑰花窗。
20世纪初,许多华侨纷纷到鼓浪屿置业建房,30年间,华侨和侨眷在鼓浪屿兴建约1100幢别墅住宅,占了鼓浪屿建筑总数的70%。
坐落鼓新路43号的八卦楼,建于1907年,总面积3710平方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板桥林氏祖籍为福建龙溪,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林家举家内迁,定居于鼓浪屿。1924年,日本领事馆接管该楼,并在此开办了旭瀛书院鼓浪屿分院。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时,被辟为临时难民收容所。厦门沦陷期间,复为日本旭瀛书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其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接收,交由厦门大学使用。现为厦门市博物馆。一座楼的变迁满载着不堪回首的历史烟云。
这小小的岛也走出了许多影响中国和世界的著名人物,如林语堂、林巧稚、弘一法师……林巧稚大夫的出生地就在晃岩路47号,这是一栋欧式民居,有法国气韵,又叫“小八卦楼”或“八角楼”,因其二层楼顶呈八边形而得名。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这里。近年这里作了整修,恢复了原貌,并作为“厦门文学馆”,由著名女诗人舒婷出任馆长。
不同建筑形式的碰撞融合过程也是多种文化的扬弃过程,最终的结果是,西方建筑由完全西式到向中式过渡转化,华侨建筑往往却又是中西参半取向;当地居民则从排斥西方建筑到对西方建筑不自觉效仿。于是我们今天在岛上才看到了如此丰富多元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