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其人其书及《老子》主要理路
(一)老子其人
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代末期,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去周都,问道于老子,回来之后,对他的弟子赞叹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二)老子其书
司马迁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列传》)原不分章,韩非本及帛书等,且系德前道后。就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是有文字可查的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注释《老子》的著作。司马迁称老子"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史记·老子列传》)二千多年前,庄子便已浩叹:"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老子深叹世人"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其实,他的《道德经》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虽智大迷,而且其迷固久,因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从古至今,注解者五千余家,但是,角度各各不同,有从训诂学的,有从解释学的,有从比较学的,有从哲学的,有从道学的,有从兵学的,有从玄学的,有从生命科学的,有从诗学的,各见其所见,各得其所得,因而,呈现了千百个的"老子"。这可是可喜可贺的历史现象。
(三)《老子》主要理路
究天道立人事,立天道推人道,包含思想完整性,坚持深刻全面性,实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合一性,即独异于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亦即老子说的"配天"思想。
二、道学双峰及《老子》对诸子百家和现当代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影响,这可以从它的命运中清楚地看到。人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当时著名的显学有所谓儒、墨、法、道等等,这些派别各执其说,互不相让。但就是这些各不相同的学派,却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自不必说,它直接秉承《老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这在《庄子》一书中是不难看到的。比如,从宇宙万物的本体论看,《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底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比老子小20岁。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曾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过,问礼啊问道啊,有五次之多。老子告戒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儒家的后学虽然无法亲身聆听老子的谆谆之教,但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建构明显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以天道言人事,在孔子那里难于找到,而在《老子》中则清清楚楚。
在唐代,《老子》一书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唐太宗说过"柱下为帝室先系",所以他们极力推崇老子。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高宗时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是个敢作敢为的皇帝,在尊崇老子这个问题上也不遗余力,他尊《老子》为《道德真经》,令崇玄学的生徒学习,并把《道德真经》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唐玄宗还为《道德经》做注,这本《御注道德经》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个皇帝注本。唐玄宗注《老子》时使用的是河上公本,这是当时官方普遍采用的本子,但唐玄宗对这个本子并不满意,认为其中没有反映出《老子》的精义,于是重新加以注释。玄宗注《老子》,大量运用佛家语言,如他在解释"道"时说,"道"就是"了性修心"。这一点反映了唐初佛道之争和互相渗透的现实。唐玄宗注《老子》是为了宣传其说,所以在他注好后,令天下臣民,必须家藏一本,以行政手段推广《老子》,这也是《老子》一书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款待"。这是道学的第二峰--贞观之治的辉煌。
开元初年,在唐政府内曾有过一场关于《老子》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使用《老子》的哪一个版本。前面谈到,唐朝建立后,所采用的是河上公本,官方学校一直以此为教本。但此时,著名学者刘知几上书皇帝,说《老子》并无河上公注本,现在人们所研习的是伪造的本子,他请求废弃河上公本,而应采用王弼本。刘知几的观点立即引起宰相宋璟、博士司马贞的反对,他们力辩刘说之误,请求王弼本与河上本并行。唐玄宗同意了宋璟和司马贞的意见,保留河上本。开元七年,玄宗的御注完成,颁行天下,从而取代了河上本在官方的位置。《老子》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竟然能引起政府的一场争论,其作用实不可小看。其实,这并不奇怪,原因之一是《老子》本身就有许多关于治国的论述;原因之二是《老子》自从被道教奉为经典后就与道教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而道教的地位如何,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老子》在政治生活中引起重视是很自然的。这一点,在宋代表现得非常充分。
宋代统治者对道教情有独钟,虽然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理了天下,但并不能使帝王对道教的热情有所减弱。宋真宗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时把《老子》列为太学以及各地方学校的课本,并在太学、辟雍各设两名博士,专门讲授《老子》。宋徽宗自己也亲自为《老子》做注,大加尊崇。
就在统治者大力推崇《老子》的同时,《老子》的一些思想也已渗透到理学之中。《二程遗书》卷十八上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这与《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有近似之处。《老子》中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体道方式对理学家产生了影响,他们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去物欲之蔽,则清明而无不知"(《朱子语类》卷四)。《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能对理学有所渗透,这与三教合一的背景有关。
《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为《老子》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朱元璋的注,主要是阐发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对《老子》的原意则不十分重视,这是该御注的特点。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老子》一书,有关一场激烈的争论,其焦点是它的成书年代,尊孔的学者极力把《老子》的成书年代向后推,有人甚至认为《老子》成书于汉初。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尊孔学者为了保存和抬高自身的一种策略。但这种观点早已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其影响丝毫未减。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加深,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注意。
自汉武帝以后,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直是儒学,但《老子》却没有向其他诸子那样被冷落,自韩非《解老》之后,注释《老子》的著作达5000余家,这很能说明这部书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时至今日,在弘扬东方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老子》一书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和推崇。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的确是汹涌澎湃,大势之所趋,不是出于人力的所为,而是人类历史的命运所内蕴的自身要求,即从对自然、对自身本性的异化,而复归于自然、复归于道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要求,也即是历史必然性的作用。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三、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道学即大道科学
2500多年来,老子道学对诸子百家及现当代影响的客观事实,将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科学态度,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道学理论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这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理论中的理论是哲学,哲学中的哲学是道学。
(一)从大道哲学的视野出发,老子道学的主要观点
1、"道之为物"、"有物混成"(混成论)的宇宙万物本体论。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万物(生成论)宇宙论。
3、"象帝之先"的认识论。
4、大小不二、首后不二、内外不二的异常深刻圆融的相对论。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论。
6、"修之于身"、"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妙徼齐观的把身体当作实验室的工具论。
7、"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宇宙万物本质论。
以及:"道法自然"的教育方针;慈爱万类,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宇宙胸怀;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理想追求(我把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概括为"五同性"思想:同源性、同构性、同律性、同归性、同一性);现实的理想天堂--地球天堂之理想;出发点"和"、过程"和"、结果"和"的根本方法论,称之为"三和哲学"或"三和方法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本体立场;"修之于天下"的平民化圣人人格--人人可以超凡入圣,升华人生;"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安邦治国思想(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法治,"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兵治,是一套完整的辨证统一的安邦治国思想体系);"可以为天地母"--大道科学为一切科学之母(李约瑟说"内在的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实际上是"玄之又玄"与实之又实辨证统一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老子道学之内在的哲学、科学、医学、思维观、生态智慧、教育思想、兵道观、道治论、法治论、系统观、自组织理论、外交思想、理想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宗教观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概括的说,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以道学为核心的道统意识。
从内容上看概括为五个方面: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从大道哲学角度,主要体现为五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工具论,本质论,以及极其丰富的辨证法范畴(如有无观、动静观、体用观、生死观等)体系;从天道人道合一即天人合一的总要求上是"五同性"思想:宇宙万事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律性、同归性、同一性;从人生的至宝修养上看是三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生死观层面上看,是"出生,入死",是有限中的无限,短暂的长久,瞬间中的永恒;从教育方针上看是"道法自然";从理想境界追求上看是"三个自然":道法自然,辅其自然,大顺自然;从大同世界人类理想的追求上看是人间现实的地球天堂;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它是一切科学之母;从安邦治国的层面上看是无为而治;从情感层面上看是慈爱万类、天下一家的大道至情;从人生境界上看是道的境界,道的终极关怀、无比幸福;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上看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正确道路--无比彻底性,真正全面性;从国与国外交战略上看是"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的处下思想;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看是"德治"高于"法治","法治"与"德治"的辨证统一;从正奇关系上看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等等,等等。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生产、生存、生活的方式。
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指以道统思想为核心的人类适应自然的生产、生存、生活方式。
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所以也可以把文化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发展和延续的一个方面。这样的文化按董光璧的观点可以区分为三个子系统: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技术系统是由物质机械、物理、化学诸手段,连同运用它们的技能共同构成的。借助于该系统,使作为一个动物种系的人与其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在这里发现有生产工具、维持生计的手段、筑居材料、攻防手段等等。社会系统则是表现于集体与个人行为规范之中的人际关系而构成的。在这个范畴中,我们发现有社会、亲缘、经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职业和专业、娱乐等系统。思想意识系统则由音节清晰的语言及其他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思想、信念、知识等构成。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格言和常识性知识等组成了范畴。
这样,我们有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华的思想史、文化史将要改写,乃至于改写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
四、道学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关于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学文化的滚滚浪潮
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老学"组织和团体纷纷建立,并不断举行纪念暨学术研讨活动;二是"老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已成为古代思想研究领域里一支重要奇葩;三是"老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思想研究取得许多成果。
(二)两种文化的冲融与隔阂世界的冲和
1、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而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启蒙运动的唯科学论受到怀疑。面向21世纪,西方文化的"构成论"、"叠加论"、"合成论"等种种机械论,唯科学主义的种种局限性。人本主义的反科学论追究科学技术的"原罪"。于是有科学人文主义出来矫正这两者。
2、以中华老子道学文化"混成论"、"生成论"的有机论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光明前景与无限的生命力。"构成论"、"叠加论"、"合成论"等种种机械论将被"混成论"、"生成论"的有机论所取代;唯科学主义的穷途末路和唯人本主义的明显错误将复归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平衡的道学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学的概念和定律的统一的体系。
以李约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揭示出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归的某些特征,并且倡导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建造一个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董光璧认为,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
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类的出路在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
(三)道学文化的复苏、复活,再次由隐而显
1、早在1930年科尔沃讲演《东方和西方》中,萨顿就明确断言,"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人文主义的探索中人们却很少论及东方文化。当代新道家的新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早已蕴涵在古代东方思想家的著作中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黎凯旋经与科学家十多年的讨论总结出《易经》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对称原理、平衡原理、和谐原理、循环原理、生生原理、稳定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
这里,介绍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李约瑟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汤川秀树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卡普拉推崇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2、老子道学思想在推动世界文化模式的革命进程中的九大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致力于在道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建造贯通的桥梁,从而建构世界哲学(人类哲学、地球哲学)。产生伟大哲学智慧老子故乡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没能更早地认识到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启示之二:具有引导科学革命的意义。
启示之三:具有引导宗教革命的意义。
启示之四:具有引导生态革命的意义。为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长期忽视"生态的马克思"?并致力于建构道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启示之五:具有引导医学革命的意义。
启示之六:具有引导人生革命的意义。
启示之七:具有引导宇宙革命的意义。
启示之八:探索实践"无为而治"的意义。
启示之九:不断创新、与时俱化的意义。
3、道学文化具有扭转地球船航向的意义,人类将按老子的意见办事。世界文化新模式的现代建构将按东方的意见办事,并且被这艘以老子道学为核心燃料的宇宙飞船送至远方,送至未来。
(1)李约瑟对自己的理论认识的坚信,使他在反科学主义甚嚣尘上的七十年代也毫不动摇。1957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会议上,他作了题为《历史与对人的估价--中国的世界科学技术观》的演讲。他以非常坚信的语气结束他的这次演讲:"问题是人类将如何对付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我再一次要说:按东方的见解行事。"李约瑟不仅提出了新道家的理论纲要,而且通过他的著作影响了不少学者。董光璧认为,在我看来,李约瑟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我甚至想,他的这一发现可能是,在人类历史的转折时期,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起点。
(2)1968年汤川秀树写下《老年期思想的现代性》一文,其中他对于"返老还童"的阐述,不仅对他个人而且也包含对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评价:"今天中国本身也经历一番返老还童,但是,曾经产生了老子之类思想家的古中国,肯定是到了他的老年期了。难道不正是因为古中国产生的那些想法,使她远远的看到未来,这些想法才没有像古希腊的那些想法一样产生了科学文明吗?在我一生的某个阶段,我曾离开老子和庄子的世界而转入物理学的世界,但是自从我进入中年时期以来,老庄思想已经毫不含糊地又在我的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当重温中国的古典著作时,最使我惊奇的是,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竟能在那么早的年代就摆脱了各种原始成见。印度、犹太民族以及希腊都很早从原始愚昧状态中摆脱出来。但是,我觉得中国人是这些人中最早进入精神成年时期的人。……而老子则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3)卡普拉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之道》的结尾处,郑重宣告:"我深信,现代物理学所暗示的世界观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一致,我们现在的社会没有反映我们在自然中所观察到的那种和谐关系。要实现这样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必须有一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要进行一场真正的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我们整个文明的生存可能依赖于我们是否能使这种变化发生。" 卡普拉建造他的世界文化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基于道家的哲学基本观点。按照他的理解,"道"作为基本的实在是一个连续的流动和变化过程,我们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都参与这个宇宙过程,并且是内在的、动态的。"道"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永恒运动的循环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发展,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心理和社会领域中,都显示循环图式。这种循环图式的基本结构是阴阳的消长。"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自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没有任何事物是纯阴或纯阳的。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这两极之间的一个连续振荡的显现。自然秩序就是阴阳之间动态平衡的显现。好的东西不是阴或阳,而是两者之间的平衡;坏的是不平衡。卡普拉说,西方人常常把道家的"无为"解释为"消极",这是非常错误的。他认为,"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这是根本的世界文化模式变革科学方案,是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对如今的人类和宇宙的慈情奉献,是中国文化思想内核--道学极其强大生命力的终极关怀。2500年后的今天仍独立不改,举世无双,尚未有超越者。这是哲学奇迹,科学奇迹。中华炎黄子孙以此为无上荣光。因此,孔子称颂老子为"龙",庄子赞叹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弘扬《老子》及其道学,这是炎黄子孙对面向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所应负有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