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师:
时或见到有人把“词不达意”写成“辞不达意”。请问这种写法是否妥当?谢谢。
湖北读者 唐文雯
唐文雯读者:
“词不达意”一词最早出现的时候,写成“文不逮意”,见于晋代陆机《文赋·序》,其中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后来,也写成“辞不逮理”或“词不逮意”。
到了宋代以后,多写成“词不达意”。例如:
(1)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词不达意,余尝叹息之。(宋代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二一·高安城隍庙记》)
(2)大复任意纵笔,故作大言惊人,而词不达意,致招掊击,原属自取。(朱庭珍《筱园诗话》)
(3)大凡译技艺的书,必要是这门技艺出身的人去译,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
(4)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
现在的工具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词典》、《新华多功能字典》等,多采用“词不达意”的写法。因此,“词不达意”不宜写成“辞不达意”。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