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主要贸易商品的差异,“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白银之路”等不同称呼。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高峰,随之也带动了中华茶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两宋社会崇尚幽雅之风,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民间百工,饮茶品茗成为举国上下的风尚,如宋王安石的《议茶法》中所写“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可以说宋代是史上茶饮活动最为活跃的时代。产于南方名窑“建窑”的黑釉茶盏——“建盏”,就是中华茶文化名扬海外最为有力的见证之一。
“建盏”是指北宋以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水吉镇芦花坪一带窑口出产的黑釉茶盏,因窑口位于宋属建州的建安县(今建瓯),故名建窑(历史上也称建安窑),所出茶盏誉为“建盏”,为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茶碗,是一种茶具。
中国茶具的发展紧随茶业的历史,研究中国茶文化也必须深入地了解茶具发展史,茶具的发展亦能够体现时代变迁。在宋代,从王禹偁的《恩赐龙凤茶》、蔡襄的《北苑茶》、欧阳修的《送龙茶与许道人》等众多诗篇中可知,福建的北苑(今福建建瓯龙山)龙凤团茶是宋时风雅之士最喜欢赞咏的茶叶品种,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亦知其为皇家专用的贡茶之一。既是贡茶,必然要求精工细选,为此“斗茶”等与贡茶挑选有关的茶事礼仪在宋代得到高度发展。
“斗茶”源于唐,盛于宋。通过“斗”的比较,从而鉴定出茶叶品质,为的是在市场价格、品位上取得优势,挑选出品质最为上乘的贡茶用于皇室,具备极强的功利性。当然,作为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民族,古人常常会在功利中寻找到娱乐,“斗茶”等与茶相关的活动逐步成为全民的娱乐活动,当然在贡茶产地建安“斗茶”之风更甚。斗茶与现在的花式咖啡的拉花有些相像,在分茶的过程中,分茶者会通过巧妙的搅拌,在茶沫上画出禽兽鱼虫、山水人物的图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诗,称为“水丹青”。斗茶讲究的是茶汤以白取胜,茶筅击拂茶汤产生的泡沫要能“咬盏不散”,久热绀黑的“建盏”无疑最为合适,因为黑釉色更能衬托出白色的茶汤和泡沫。蔡襄《茶录》中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同书又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可见,“建盏”乃宋人斗茶、点茶之时最好的器具。“建盏”就是在举国“斗茶”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到最高峰。建窑遗址中发掘出的刻有“供御”“进盏”铭文的残片,可验证除了民用,建窑还制造宫廷烧造的御用茶盏。从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所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可知,他在斗茶时,使用的茶盏也许就是建窑兔毫盏。宋时的建窑与同时代的定、均、哥等名窑齐名。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曾作诗道:“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建阳市水吉大路后门窑、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的宋代“建窑黑釉酱斑碗”(见下图),其碗口径12.4厘米、底径3.9厘米、高9厘米;束口,口沿外撇,内沿下有一道凸边,斜腹,圈足;内壁施黑釉色鹧鸪斑;外壁施黑釉,近底以下露褐胎,质地坚硬。惠洪诗中所提到的鹧鸪斑,有学者认为即此碗之纹饰,犹如鹧鸪鸟胸前的羽毛。此盏胎体厚重,造型敦厚古朴,系建窑所产茶盏中上乘之作。建盏中,以兔毫斑、鹧鸪斑、油滴、曜变等釉色的名品为代表,所呈现的分相釉斑纹为烧窑过程中气温火候变化所致,人工无法控制,所产生的纹路和色彩,温润晶莹,瑰丽悦目,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据悉,已知世存仅三件曜变斑建盏,皆珍藏在日本,为日本之“国宝”。当然,除了釉料的特色外,建盏的胎体相比其他地方的黑釉盏较粗糙,因其含有大量的石英砂粒和气孔,可知其是使用含铁量较高的黏土泥料制成,由于胎中含铁量高,故胎色多呈紫黑或灰黑色,少数呈深褐色。为此,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的铁胎也是建盏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特征。
建窑从唐代(亦有学者认为是五代末)始创烧,随着沏茶之法的变化,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发展到极盛,衰于元明,至清代而终。可以说,因福建地区的北苑茶园的繁荣和“斗茶”活动的盛行带动了建盏烧制大规模化,然而也因为茶园和斗茶的衰落而渐渐走向消逝。后世也便只能从“建窑黑釉酱斑碗”这段历史兴衰的物证中,体味彼时茶文化的精绝。
(作者为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
知识链接:建窑黑釉盏在国外的影响
纵观历史,建窑黑釉盏的烧制工艺影响较广,目前在福建境内从北至南发现烧造黑瓷的窑址有30余处,此外江南广大地区也竞相仿制,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省(区)均发现有烧造黑瓷的宋代窑场。同时,随着中华茶文化的传播,建窑的黑釉瓷烧制技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也影响海外,如东亚的日韩。宋时,“点茶”茶礼就已东渡日本,“建盏”也随之漂洋过海。据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浙江天目山(今浙江余杭境内)东北峰的径山寺求法,学成回国后,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因其从天目山带回茶盏,为此称与其相近的黑釉盏为“天目盏”。目前,日本所藏的几件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均是建窑的产品,而当时随着茶在日本的普及,为解决中国茶具的供不应求,日本创制了“濑户烧”。(丁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