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据地方志专家杨中华研究考证,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萧太后,系大庆市肇源县人,堪称肇源乃至大庆历史第一名人。了解萧太后的治国之道、文治武功,对于从更广远的视角认识大庆历史不无裨益。
关键词:辽代;政治家;承天皇太后
作者简介:肖铜,男,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人,1971年10月出生,1995年7月到大庆市人民医院从事宣传工作,现供职于大庆市委办公室。自92从事业余创作以来,已在《黑龙江日报》、《健康报》、《医院报》、《哈尔滨日报》、《青春诗歌》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篇(首),其中有近20篇论文在《奋斗》、《新向导》、《中华医院管理》、《武汉大学学报》、《黑龙江通讯》等多家省内外杂志发表。
萧太后即承天皇太后,讳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第三女,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自幼勤恳聪慧,萧思温曾夸奖说,此女必成大业!景宗继位,选为贵妃,不久便册为皇后。
由于萧绰生长在官宦之家“明达治道”,加之景宗长期患病,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982年,景宗驾崩,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因圣宗年仅十二岁,萧太后奉诏总摄国政,坚持契丹社会封建化改革,使辽朝走上中兴。
一、改革吏治,选贤任能。承天皇太后深谙“国以民重”的治道,着力在打造一个上和君心、下遂民意的统治集团上下功夫。第一,识才选贤。提拔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又任命在管理政务、戍边治军等方面颇有建树的耶律休哥总管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辽史·耶律休哥传》)。治国有方的老臣室昉,因年老体弱,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太后不准,并封为郑国公,后加尚父,使室昉和韩德让、耶律斜轸同心辅政。第二,体恤下属。这一点承天皇太后做得非常突出。《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元年春正月丙寅,荆王道隐有疾……是日,皇太后幸其邸视疾。”“统和元年八月甲午,上与斜轸于太后前易弓矢鞍马,约与为友。”作为一朝帝王母后,能以万乘之尊探病于臣僚,亲自到有功之臣家赏赐慰问,并令国君与大臣盟誓结友,实在是开明之举。不仅如此,她还提出为朝政、为国事献身的官员荫其子孙。即:“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抚高年,禁奢侈,有殁于王事者官其子孙。”并亲自为无后的臣子安排子嗣,这在历代帝王将相中是不多见的。第三,重用汉官。在承天皇太后看来,要彻底扭转穆宗以来辽朝“中衰”局面和圣宗初年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必须重用汉人,学习汉人的封建统治经验。于是,她以战略家的眼光,决心改变“共国任事,惟耶律、萧三族而已”(《辽史·卓行传》)的贵族统治格局,大胆任用一批才智过人的汉官,像韩德让、张俭、马德臣、王建忠等,使他们积极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献计出力,其中韩德让(赐姓耶律,名隆运)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集团中极为重要的人物。据《辽史·耶律隆运传》载:韩德让“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当年景宗病情加剧,临危嘱以后事:立梁王(圣宗)为帝,皇后为皇太后摄政,韩德让、耶律斜轸辅政。太后用韩德让管理皇宫警卫诸事,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当时,辽朝守旧派势力“雄强”,他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内外震恐”,是当时契丹社会发展的逆流。承天皇太后利用汉官韩德让“易置大臣,……夺其兵权”(《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排除了守旧派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承天皇太后还在辽朝首次开科取士,笼络汉人地主阶级参政,“善驭左右大臣,多得死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廉政善政,整饬纲纪。承天皇太后在治理朝政的实践中,主持制定实施一系列改善辽朝统治的政策,达到了革故鼎新、移风易俗的目的。一是推进廉政。摄政之初,承天皇太后就号令百官:要以国事、公事为重,对上级官员不能搞阿谀奉承那一套,无论上边哪一级官员提出无理要求都不能盲从。统和九年进一步提出要查处贪官酷吏,禁止奢侈腐败行为。由于承天皇太后的教导和影响,以后在圣宗单独治国时期,也十分强调廉政、善政。据《辽史·圣宗纪》载:开泰六年“十二月辛已,诏北南诸部廉察州县及石烈、弥里之官,不治者罢之。诏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者,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其内族受赂,事发,与常人所犯同科。”在这里廉政已经成为提拔和处罚官员的一把尺子。二是实施善政。承天皇太后非常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十一年二月癸亥,霸州民妻王氏以妖惑众,伏诛。”她还对抢掠民财,破坏社会治安的不法行为进行严惩。“统和十三年三月戊辰,武清县百余人入宋境剽掠,命诛之,还其所获人畜财物。”对这次大规模强抢事件的严惩,不仅警示民众不能做不法之事,而且有利于宋、辽边地安定团结。承天皇太后还提出“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旌其门闾。”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主张。尤其是解放奴隶新法的出台,对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造成一个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三是赏罚分明。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对触犯刑律者也严惩不贷。《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元年七月辛已,赏西南有功将士。”统和十二年五月甲寅,又给北皮室(皮室是辽朝当时一种军制)老兵免去一切劳役的赏赐。甚至破格提拔有功的奴仆为刺史,体现一种用人导向。在赏赐有功者的同时,对违反刑律者根据罪行情节进行严惩。《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六年二月丁未,奚王筹宁杀无罪人李浩,所司议贵,请贷其罪,令出钱赡浩家,从之。”“统和六年十二月甲寅朔,横帐郎君达里劫掠,命杖之。”正因为她能“赏罚信明”,才能达到“将士同命”的目的。四是从善如流。承天皇太后能积极采纳民众的建议,尤其在官员去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八年四月,“严州刺史李寿英有惠政,民请留,从之。”统和十五年夏,“广德军节度使韩德凝有善政,秩满,其民请留,从之。”她摄政期间多次做到“留心听断”、“多合民心”。这些举措都大大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步伐。
三、关心黎庶,倡导耕牧。承天皇太后从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出发,虽然袭用了封建租税制度,但还是采取了赈济灾民、移民垦荒等一些促进生产发展、符合社情民意的政策。据《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元年“九月癸丑朔,以东京、平州旱、蝗,诏振之。”“丙辰,南京留守奏,秋霖害稼,请权停关征,以通山西籴易,从之。”又载:统和十五年夏四月壬寅,“发义仓粟振南京诸县民。”免征官税,并给灾民发放义仓粮米,这就为受灾百姓开辟了一条生路。承天皇太后还根据当时契丹人以牧为主的生产特点,以改革家的气魄,倡导发展农业生产,并给予优惠政策。《辽史·食货志》载:统和七年二月壬子朔,迁徙三百户居民到檀、顺、蓟三州,选择肥沃的土地,给牛、种谷。这种大批移民,又助牲畜耕种,搞开发式的农业生产,直接拉动了经济发展。统和十五年三月戊辰,“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十年。”进一步起到了鼓励农业生产的作用。承天皇太后不仅劝农桑,薄赋徭,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诏诸道劝农种树”等等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辽朝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承天皇太后在摄政的二十七年中,“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皆谒其志。”巩固了辽朝的统治,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锐意改革,推进契丹社会的封建化,使辽朝走向中兴,“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不愧为伟大的改革家。她习知军政,出入疆场,986年,宋朝遣曹彬、潘美、杨业将兵分三路伐辽。萧太后带圣宗亲至前线督战,于歧沟大败曹彬,乘胜击败潘美,并于朔州俘获宋骁将杨业。“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分明,将士用命。”几年后又和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不愧为伟大的军事家。——承天皇太后对辽朝的中兴、对北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功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