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年,一位刺史从京都长安被贬至荒凉的广东连州,他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22岁登进士第,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三登文科,名播四方。贞元末年,刘禹锡参加了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连续两次被贬,最后任连州刺史。
刘禹锡带着妻儿老小来到距离长安3600多里的连州。上任后,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系连州,深入调查研究。他写下《连州刺史厅壁记》,详尽记述了连州的天文地理、建置沿革、山川气候和民情物产,字里行间,渗透着他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刘禹锡懂得,要振兴连州,必须开展文化教育,启蒙州民心智。为此,他建造书院,登台讲学,栽培州人。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三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刘禹锡赋诗《刘景擢第》以示祝贺:“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让清光。”二十年后,刘景的儿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并于懿、僖二朝两度入相。此后百十年,连州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
连州地处五岭南麓,是汉、瑶两族杂居的地方,瑶族百姓常常受到汉族权贵的歧视与压迫。刘禹锡却主动跟瑶胞交往,倡导瑶汉团结。在瑶族的“猎日”,他跟随瑶族猎人上山打猎,并写下《连州猎日观莫徭猎西山》,把瑶族同胞带着猎狗围猎的场面描绘得生动传神。在《莫徭歌》、《蛮子歌》中,他对瑶族同胞的风土人情作了生动描绘。
为发展生产,刘禹锡进村入户了解农桑,写下了一首首表现农家生活的诗歌。如《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及农夫与计吏的对话,赞美了农民的勤劳淳朴,讽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连州出现疫病,他写信给远在湖南的薛景和身在广西的柳宗元,请求他们寄单方来。收到方子后,他给患者抓药服用,并把清热润肺的藤婆茶制成茶饼发给群众,收效很好。经历了这次疫情,刘禹锡加强了对医药的研究,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方剂写成了医书《传信方》,供连州人民治疗疾病使用。《传信方》不仅在连州流传开来,还传遍南粤大地以至大江两岸。
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四年半,重新修缮海阳湖,建亭立榭,带来了中原文化,使海阳湖成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名园。他还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带入连州,教州民用机械吸水灌溉农田,垦复梯田,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母亲病逝,他护送灵柩北上洛阳,就此告别连州。刘禹锡践行了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心愿:整肃官场,做到“功利存乎人民”。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