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在创作《木槿花开》。
苏绣《木槿花开》。均为资料照片
美,就像爱一样,可以征服世界上每一个人,也可以融合世界上任何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不同价值观。美,还可以让人在物质和能力不可及的意境里,充分享受内心的那份愉悦和温润。美,因此也使我们对它有特别的向往与渴求。
美,自然让我们对那些创造她的人肃然起敬。
——采访手札
今年的春节,对苏绣传人、刺绣艺术家姚建萍来说,可谓喜上加喜:她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墨西哥总统亲笔发来的感谢信:
姚建萍艺术大师:
在我访问中国时习近平主席赠予了由您制作的精美绝伦的苏绣作品。您的精湛技艺呕心沥血制作而成的作品,凸显了中华民族艺术的深厚底蕴。谨借此信,对您表达深深的谢意!
致以诚挚问候
墨西哥总统 培尼亚·涅托(签名)
2015年2月18日
不知总统先生是否有意:他签发感谢信的第二天,正巧是农历羊年初一。
其实我知道,在2014年一年中,姚建萍的艺术作品,就有四五次作为中国领导人出访和出席重要外交活动中的“国礼”,而她的作品每一次亮相,无不让外国元首与政要们惊喜不已,为之倾倒。从1996年为马来西亚总理创作的苏绣《马哈蒂尔》开始,她的作品已经有数十次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予外国元首、政府总理。她因此也有了“国绣手”的美誉。
已有2500多年传统美誉的苏州刺绣,是和“小桥流水”一样美妙绝伦的“苏州名片”之一。绣娘出身的姚建萍,凭借她艺压群芳、善于独创的才华,成为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无人匹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闻名遐迩。
站在我面前的她,与想象中的姑苏绣花大师的形象天然吻合:美的人、美的瞳和不可复制的手指的纤柔与玲珑之美,芬芳四溢。
她说:“去年一年,我应邀在清华大学美院开设的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上做导师,为18名学员教授了一年。这是清华美院开设的第一个刺绣专业的高研班,我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教授和培养中国新一代‘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双向性刺绣专业人员,并将这些学员从‘匠’带到‘师’的地位……”
她们的“手艺”登上了大雅之堂!清华以期待和渴望之意,热烈地拥抱了姚建萍的艺术之美。姚建萍则又以其专注、专业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回报了清华的盛邀之情。她的18名来自广东、湖南、新疆等地的刺绣学员,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开始了各自的“大师”飞程……
然而我更知道,这仅仅是2014年里姚建萍美丽织彩的一道风景而已。
木槿花开
木槿花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员,艳美奇特,大朵大朵的花瓣,盛开时云影缱绻,色彩妩媚。木槿花被韩国定为“国花”。有句“木槿花语”这样说:强大的生命力,火一般的艳丽,如不落的太阳,它向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韩国女性格外喜爱木槿,现任女总统朴槿惠的名字里就隐意此花之质。
2014年7月4日,朴槿惠总统在接待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时,喜出望外地获得了邻国元首特别赠予她的一帧苏绣礼物《木槿花开》。“太美了!太美了!我喜欢。”朴槿惠总统一边细细端详着精美的双面绣,一边向习近平夫妇连连表示感谢……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位于太湖边的“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内的年轻绣娘们一片欢呼,她们围着“师傅”姚建萍又唱又跳,庆贺她的作品再度成为“国礼”而赢得赞誉。
新闻镜头里,中韩两国元首站在《木槿花开》前的欢快笑容,也让这一作品的创作者姚建萍笑开了颜。她现在可以轻轻地用绢巾擦一擦额上的汗珠,理一理几个月来埋头苦干留下的心得与体会——
去年5月,还没有来得及从清华美院讲堂下来歇片刻的姚建萍,突然接到让她为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访问韩国特别制作一件国礼绣品的通知,受赠人是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显然这又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因为有关方面要求以“槿”为绣品的主题,其蕴意深而美。姚建萍接受任务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创作准备——寻花、看花、画花……最后她根据木槿花不同生长期的特点,准备了8套方案,随即与北京方面确定最终设计稿。
接着便是最重要的刺绣创作过程。
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刺绣艺术,到了一个叫沈寿的艺术大师时代,才名扬四海。20世纪初,由沈寿开创的“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从此,苏绣和沈寿的名字远播五洲。之后的一百多年历史里,苏绣艺术又在一代代刺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中获得发展。过去我们通常看到的刺绣都是单面绣,即针脚一面是不露给观赏者的。后来艺术家创造了“双面绣”,完全突破了这种传统刺绣的常规,使得刺花绣品实现了正反双面一模一样的观赏价值。曾有人这样说:“如果把刺绣比作工艺美术中的皇冠,那么双面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由于《木槿花开》作品意义重大,所以在所有材料选用上严格挑选,精心把关;作品底料为真丝绡,并选用特别定制的丝线。”姚建萍介绍,在进入创作后,她的团队在她指挥下,首先根据画稿方案,确定了以传统针法和现代针法相结合的刺绣技法,其特点为既灵活又细腻、既洒脱又平整,构图严谨,虚实相间。针法之外的丝线是绣品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基础,姚建萍根据“木槿花”的特点,采用了12套色系计116种颜色,来作为表达木槿花色光泽与精致度的用料。“刺绣工艺是一种纯粹属于手工的艺术,尤其是丝线的质量和分色是关键,常人所看到的绣品美艳至极、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常常取决于丝线的细微分色。一根头发粗细的丝线,我们要靠自己的手指功夫,将其分解为三十二分之一、六十四分之一,甚至到一百二十分之一,再进入飞针走线……可以想象,要用那么细的丝线进行刺绣,其创作和手技上的功夫了!”
是啊,当我亲眼所见姚建萍和她的团队“绣娘”们巧手分线的神奇功夫和忽隐忽现的细丝飞舞于纤手之间那妙不可言的情形时,怎不惊叹:那是彻彻底底的静——人身、眼神的静止状态;那是完完全全的动——针和线、光与情的舞动……我不知道还有何种手工艺术与之相似,其静其动,各为彼此而设,相互联助,静为动而止,动在静中行!
完成绷架上的刺绣后,还需精心装饰打扮作品,这一环必不可少。姚建萍为传统的中国团扇形“木槿”绣品,选择了配予紫檀木装饰架,使其凸现出古典而高贵的气息。如此整件绣品,张弛有度,古色古香中又透出时代气息、时尚意味,实乃中国国礼之极品。
然而,这还非国礼之全部。当姚建萍带着《木槿花开》从苏州到北京验收时,发现绣品外包的凸面玻璃上有四分之一米粒大小的一处黑点,而这一瑕疵,还必须对着阳光反复照射才能看清,假如将圆玻璃转过半角,或许根本就看不见了。“不行,这是国礼,不能有一点瑕疵!”姚建萍二话没说,立即决定带着作品返回苏州。这一天,她乘坐下午一点的回程飞机,四点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在北京上飞机时,她就通知单位工作人员准备好同尺寸、同规格的凸面玻璃。
“要几块?”
“越多越好!”
姚建萍这样回答手下。最后她从四十多块中选出一块完全没有一点点瑕疵的凸面玻璃。再次装饰完毕后,姚建萍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在当晚乘坐21点56分的火车,于第二天早晨8点57分将完美无瑕的《木槿花开》带到北京。
几天后,姚建萍在电视前,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经国家主席习近平之手,递到了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手中……这一刻,姚建萍舒心地笑了。
“丝路”飞彩
去年8月16日上午,正当姚建萍和姑娘们忙着为即将在法国举行的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准备一幅新的国礼作品——《丝绸之路》大型主题作品时,一批尊贵的客人来到她们面前。走在最前头的,正是彭丽媛女士。随行的是一群肤色各异、衣着鲜艳的女士。礼宾翻译介绍,她们是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罗格的夫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夫人、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的夫人、瓦努阿图总理纳图曼的夫人、黑山总统武亚诺维奇的夫人等。
满脸笑容的彭丽媛带着尊贵的夫人们进屋后,首先被姚建萍的巨幅绣作立屏《和平之歌》所吸引,那艳丽光芒、花团锦簇、鸽鸟展翅和国色天香的牡丹,呼之欲出,寄寓和呈现着满满的和平、福祥之感,令夫人们叹为观止,合影留念。
彭丽媛领着夫人们观赏了姚建萍的作品,又见“绣娘”们专心致志在绷架上飞针走线,她们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我们来试几针行吗?”
“行!”
姚建萍笑盈盈地请夫人们在绷架前坐下,亲自给大家示范穿针引线和锦上刺绣。夫人们好不兴奋,一个个情不自禁地动起手来……
那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情景,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尤其是彭丽媛得知姚建萍就是《木槿花开》等国礼的创作者后,更是给予了姚建萍许多鼓励和肯定,并希望她把苏绣这一传统工艺传承好,推动民族艺术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其实也给了我们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谈到这段经历,姚建萍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
2014年9月,姚建萍和团队创作的大型刺绣作品《丝绸之路》在巴黎引起轰动。在展览和会议现场,她几乎成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
“东方刺绣艺术和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奇,把我们一次次征服。姚女士的作品,则用一针一线,拨动我们每一根兴奋的神经向东方看齐……”一位法国政要如此说。
是的,这就是艺术不可思议的独特魅力。
绣像传情
姚建萍参加完巴黎展览回国的时间,是9月21日。下飞机后,她打开手机,第一个电话是北京打来的:“姚大师吗?又要请你完成一项新任务了——为墨西哥总统夫妇绣一幅像,两个月后总统访华时,将作为国礼赠送。”
“有问题吗?”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姚建萍口言“没问题”,但把所有泰山一般的分量压在自己身上;她说“应该的”,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在为国家争荣誉,这份责任,是她作为中国工艺大师必须担当的。
给外国元首和著名人物绣肖像,对姚建萍来说已不是头一回。二十年前,她怀着对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崇敬之情,决定把意大利著名摄影家的那张周恩来坐姿的《沉思》照片,绣成工艺作品。这是一次苏绣创作上的重大突破,因为照片与刺绣品之间存在光与立体感完全不同的艺术质感。为这,姚建萍花了近一年工夫,从大处把握整个人物画面的光影转换和色彩的变化,小至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周恩来脸上的老人斑、手背上的筋脉,尤其是凝聚在总理眉宇间那肌肉丝理的变化,都让她反反复复、无数次运用不同针法进行比较试针,最后寻找到最佳的飞针走线方案。
《沉思》绣品艺术,在1998年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让姚建萍一举成名。之后的姚建萍在人物肖像上的创作,越加娴熟,步步登高。从《母亲》《盛装苗女》,到《邓小平》《钱学森》,再到《蒙娜丽莎》《椅中圣母》……她的肖像绣品,一次次应邀参加各种国内外艺术大展,或被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携带的国礼赠予他国元首、政府首脑。
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无题”创作是最自由和最能发挥自我能力的艺术。对像制作国礼这样的“命题作文”来说,艺术家们通常是最头痛的,因为这样的创作“自由度”首先被禁锢了,其次“必须是最高水平”,要为接受国礼的对方——通常是元首和政府首脑自己高度认可,因此可以想象其艰难程度。“国绣手”姚建萍接受的所有任务,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形。
为墨西哥总统创作的作品,是又一件重活。姚建萍不仅没有见过这位总统,而且连他的名字她都不知道,长得啥样更不用说了。更何况还有一个无法犹豫的问题:时间,仅仅五十来天。真人的肖像创作,对艺术家来说,素描一关几乎是不可能少的,但姚建萍不可能有这种机会,她只能通过报刊、网络等手段,从那些毫无立体感的照片和电视镜头里寻找那位身在大洋彼岸的培尼亚·涅托总统,还有他的夫人。最后,姚建萍选定了总统夫妇在四年前结婚之际甜蜜幸福的瞬间笑容的照片作为创作蓝本。
为一位陌生的重要人物刺绣肖像,且仅以有限的几幅相片作参照,创作成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绝非易事。为求得对素材透彻和仔细的分析,姚建萍首先安排设计人员对创作对象的肖像进行细节处理和块面剖析,尤其紧抓画面主题与背景的艺术关系,突出总统与夫人之间的亲密和美感,最后姚建萍选定了总统和夫人依偎在一起的半身双人肖像作为创作稿。
“又要出差啦?”家人见姚建萍又在收拾行李,便问。
“不,就在几百米外的镇上……”姚建萍头也顾不得抬。
“哪还用得着行李?”
“自然用得着!这回新作品,时间太紧。少则七天,多则半个月,我得先把作品的主体部分一气呵成才敢回家呀!”
这就叫创作——全身心的投入,不能丝毫分心。其后的七个整天,姚建萍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足不出户,吃住在此。都说绣娘有在绷架前静坐三天三夜的工夫,那姚建萍的本领就该比这高出几倍。七天后,当姚建萍支起麻木的双手,将绣作上的粗稿图放在眼前时,助手们围在她身边,欣赏着师傅巧手勾勒出的“总统”夫妇那亲密无间、伉俪情深的表情与姿态,以及准确到位、生动有神的脸部轮廓和眼睛,连声赞叹“太美啦!”……这是作品的核心与灵魂,有了它的成功,便有了整部作品的基础和方向。
紧接下去的,是要对线条折光度和粗细的把控,以及面部五官间冷暖色调的混搭与不见痕迹的巧妙过渡,力求让作品达到似照片而非照片、似油画而非油画的境界,这才是刺绣的艺术境界!内行人知道,面部轮廓和表情其实是最难的艺术创作部分,姚建萍根据西方人面部棱角分明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光线,改变了以往运用渐层加色打造阴影轮廓的手法,转为果断施针的手法,直接打造阴影轮廓,从而凸现面部棱角,最后效果极佳。
因为是原创,姚建萍必须自己动手、跟踪到底。这次有关部门对尺幅的要求也大,给绣制工作带来难度:如果适当卷起来绣,会因为看不到全貌而影响随时掌握整体艺术的效果;如果全面展示着绣,她坐着,手就根本够不着。怎么办?姚建萍一咬牙跪在地上,这样她的手就可以施展开来,同时也能边绣边观察全貌作品。
“跪绣”之中的姚建萍,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的双脚麻木,也常常把时间都忘了……如此“忘我”的超越,成就了她艺术上的又一次飞跃。
2014年1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墨西哥总统培尼亚介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构想之后,赠送他一幅精美的中国苏绣《培尼亚和里韦拉》。
“太珍贵啦!”培尼亚总统看着作品上的自己与夫人的亲昵幸福情形,一脸惊喜。回国后,日理万机的培尼亚总统一直惦记着要给中国艺术家回信感谢。这,也就有了姚建萍在年初接到一封异国总统发来的“感谢信”这回事。
针尖芭蕾
我们也许还无法找到一种艺术,可以同纯手工的刺绣艺术的精致与细腻相媲美。有人说刺绣是由那些心境温润淡定、感情丰富细腻、手巧眼灵的女人们在针尖上玩出的芭蕾舞。这个比喻,堪称贴切。
我要说,姚建萍肯定是这一芭蕾舞的“女王”。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苏州,人杰地灵,自古就有一批又一批创造中华艺术瑰宝苏绣的巧手妇姑。姚建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她,六七岁时便跟随母亲拿起细小的银针开始飞针绣花,并在这繁复而细致的手工技艺中觅到了无穷的欢乐。长大后的她,放弃高考独自去了苏州城里的工艺美校学习刺绣,后又拜访名师徐志慧求艺,在苦学精练中获得了苏绣艺术的最高技艺的熏陶,加之她超众的悟性和灵气,很快成为现代苏绣行业中无人替代的代表性传人。
小桥流水,山水人家;柳绿花开,鸟飞兽奔……姚建萍最初的创作对象皆是她故乡的景物,因为这样的景物是她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她将其放在针尖下全不费功夫。在创作中,她变得优雅,变得精致,变得多情,变得细微,其作品充满了典型的江南之美。
后来她抬起头,朝远方凝视,于是有了一幅幅虎啸熊嚎、山风激荡、江河咆哮、林海雾幻、天宇星耀的浩荡雄浑、气象恢宏的作品。
再后来,她追求的是艺术创新与主题独立的时代风格和入情、入神、有语言、有温度、有思想的人文艺术。于是有了跟着“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我爱中华》之作;有了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收藏的《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之作;有了献给建国六十周年的《江山如此多娇》的国家藏品;有了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春早江南》。更有了牵动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富春山居图》的合璧长卷和唯一进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会场的中国艺术品《世纪和平——百鸽图》。
“姚建萍用针线这样极其有限的手段能绘制出一幅幅有人文精神和充满感情的画面,犹如一位出色的舞蹈艺术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向人们施展自己的舞姿,不愧是‘针尖上的舞者’。”著名美术家邵大箴这样评价。
“她精湛的技艺出神入化,令人折服,深得一代‘绣圣’沈寿的神韵,又超越前人,耸立于当代中国绣艺的巅峰。”曾任中国文联名誉主席的周巍峙生前不止一次这样称赞姚建萍的艺术。
“如果把我比作舞者,那么我在绣品上的表演,一定是个有才艺、有思考的独立创作者,我的才艺追求也一定是我们民族最优秀和最高水平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和在历史长河中具有传承意义的精品展示;我的思考也一定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求更高、更完美的目标。”姚建萍给自己定出这样的人生追求和艺术高峰。
呵,中华艺术苑林里的舞者,我们期待你的舞姿更加优美奔放,光彩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