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贞(或子真),早年更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又号逸翁。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熊十力的家乡是湖北省东部黄冈县上巴河以北的张家湾。家世穷困,其父为乡下教书先生。熊十力十六七岁即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阅读明季大儒的书与维新派变法的文章。1903年,为发动革命,他投身湖北新军武昌凯字营第三十一标当兵。次年起参与“科学补习所”活动。1905年考入湖北新军特别小学堂,在军学中传播革命思想。1906年,他参与“日知会”“同盟会”的活动,并组织、主持黄冈军学界讲习社,后遭通缉,隐匿乡间。辛亥革命时参与黄冈光复活动,后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917年至1918年,他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痛感革命党人竞权争利,对政治颇觉失望,慨然弃政向学。1919年至1920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教国文,1920年至1922年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师从欧阳竟无大师学佛。1922年由于梁漱溟的推介,蔡元培始聘熊十力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讲授佛教唯识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武昌大学后(武汉大学前身),1925年春,熊十力应石瑛校长之邀,到该校任教。这年秋,武大校长易人,熊十力返北大任教。此后,熊十力主要执教于北大,也曾应邀到南京中央大学讲学。抗战期间,熊十力在后方重庆一带从事研究著述活动,1939年曾到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讲学。抗战期间的熊十力虽未去西南联大,但已被迁到昆明的北京大学续聘为文学院教授,代表著作《新唯识论》语体文本、《读经示要》等相继出版。
1949年10月,移居广州的熊十力受董必武、郭沫若电邀,回到北京,继任北大教授。1954年由京赴沪,因儿子一家居住上海,熊十力自此定居沪上。1956年以特邀人士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知识分子会议,被增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被聘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后来继任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熊十力生前出版的著作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其中以《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十力语要》《读经示要》《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最为代表。其他还有:《佛家名相通释》《十力语要初续》《因明大疏删注》《破破新唯识论》《乾坤衍》《尊闻录》《摧惑显宗记》《论六经》《论张江陵》《韩非子评论》《中国历史讲话》《心书》等。生前未出版的还有《存斋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