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梦阳的先世是扶沟(今河南扶沟)人,明初从戎,徙居陕西庆阳。其曾祖父从军,在战争中殉职,曾祖母改嫁,而其祖父遂不得不早早自立,从十三岁时就往来于彬县、宁县做些小生意,所幸经营得当,渐有名气,足堪支撑起自己的一个小家庭。但好景不长,这位商人因打抱不平遭贪官陷害,最终死在狱中,当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次子李正是李梦阳的父亲。
李正九岁丧父,家庭遇到这样的打击,随之而后的艰辛自不待言,到李梦阳出生时,他的家境仍然贫穷。李梦阳后来有诗“母之生我日初赫,缺突无烟塌无席”,即当时境况的写照。
公元1475年,命运终于肯向李梦阳一家显示出笑容,李梦阳的父亲在当年取得贡士功名,授阜平县学训导,不久离家赴任,四岁的李梦阳也随父前往阜平。六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88年,成化十七年,李正补任封丘(河南封丘)温和王府教授,李梦阳又一次跟随父亲上任,这期间,他开始学习传统的四书等。到了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李梦阳十七岁,已经学有所成,在当地很有些影响,被称为“李才子”。诗书典籍塑造了李梦阳的才情,王府生活拓展了李梦阳的视野,到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他已经对广阔的世界跃跃欲试,准备跨出第一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河南乡试。
然而这一次尝试是失败的,李梦阳落榜,他不得不抱着失望等待下一次机会。这固然给人以焦灼,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磨练,何况,在等待的三年中,他也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小转折——迎娶了开封城中左梦麟的女儿。左氏家族本属官宦世家,又同朱明皇室有姻亲,与“微而贫”的李氏确实是门不当,户不对,但左梦麟对李梦阳其人非常看好,坚持把十六岁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年轻人。他们成亲的次年,左氏生长子李枝,随后不久,李梦阳携妻带子回到故乡庆阳,预备在陕西应三年一度的乡试。
到庆阳之后,李梦阳首先拜会了庆阳知府丁绅,在一番谈论过后,丁绅把他推荐给陕西提学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是云南安宁人,先于弘治末年受命总制陕西三镇军务,因不肯依附宦官刘瑾而获罪去官。在陕西任提学时,他创建正学书院,选拔优秀人才亲自督教。当杨一清见到李梦阳时,觉得这个人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决定将他纳入门下。自此李梦阳每日跟随杨一清左右,刻苦钻研,曾为杨一清作《邃庵词》,杨读后大为惊叹,以为当以文章名天下。在科考之前,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致信杨一清,认为当年的解元可能是华州张潜,而杨一清的回答是,如果没有李、张二生,张潜就会是第一了——李,是李梦阳,张,是张凤翔,这两个人在后来的岁月中各自成名,相交莫逆。果然,李梦阳在第二次乡试中夺得了“解元”桂冠。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他又在京城会试中登榜进士,开始在京师任职,观政通政司。
不久,李梦阳的母亲卒于京师官邸,时年五十四岁,李梦阳悲恸不已,匆匆扶灵赶回大梁(开封),开始守孝。第二年,二十三岁的李梦阳在当地招生授徒,吸引了不少弟子与前来讨教的学者。曾作《吊申徒狄赋》,并作乐府诗三十二篇。
母亲过世的第三年,李梦阳按照传统迁母柩会葬庆阳城南,他的父亲也向王府请假,一同回到庆阳故乡。自大梁至庆阳路程较远,心内悲忧,旅途颠簸,埋葬妻子后月余,李梦阳之父竟然也去世了。李梦阳再一次开始处理至亲的丧事,于哀痛中,他在庆阳度过了三年时光。
从母丧开始,李梦阳一直在家丁忧守制,未受官职,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二十七岁的李梦阳才离开家乡,回到京城就职。当时李东阳门生满朝,经常聚集在一起讲说文义理,与李东阳同为阁老的刘梅轩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不该在诗文小道上花费这样多的心思。由于李梦阳所参加会试的主考官是李东阳,有一层师生关系,李梦阳又常以文才为人称道,因此刘梅轩也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他,在安排官职时只给了他正六品的户部山东司主事。
刘梅轩的看法当然无法左右李梦阳的兴趣,任职期间,李梦阳一边处理政事,一边倾心于文学。当时文坛上古学之风渐兴,多赖于李东阳倡导,李梦阳也继其志向,努力提倡古学,特别是在诗歌理论上屡有创新之见。一时士林中以他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他们经常聚会论诗,甚至于通宵达旦,为弘治末年、正德初年的文学复古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之外,李梦阳在政务上也多有建树,即使事务繁忙琐碎,他也总能有条不紊,并且显示出了一种刚正不阿的风骨。他在监察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三关关税时用法严整,不徇私情,使多年的税政积弊为之一清,这当然触碰到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为此他甚至被屈入狱。当然,冤狱很快洗清,李梦阳也迅速复官,在户部供职,但这并不是他遇到的最后一次政治斗争。
弘治、正德年间,各地矛盾尖锐,河北、四川等地农民纷纷起事,明孝宗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决心实行新政,广纳谏论,要求朝野大小官员上折陈述兴利除弊的治国良策。李梦阳当即拟写《上孝宗皇帝疏稿》,洋洋五千言,备陈二病、三害、六渐,乃至指名道姓的批评皇亲国戚,孝宗皇后之弟张鹤龄。呈上疏文不久,张鹤龄即上朝奏辩,皇后亦向孝宗皇帝说及李梦阳该杀的十大罪状,李梦阳由此又一次进入了诏狱。所幸孝宗明理,很快就把李梦阳释放,仅以罚俸了局。李梦阳出狱后本性不改,依旧对那些权贵无所畏惧,路遇张鹤龄时,竟然以鞭子打碎了他的两颗门牙!对此,时人作诗称“半醉唾骂文成侯”,这次事件始末也成为了当时朝野谈论的话题。
弘治十八年,孝宗驾崩,武宗即位。在年仅十五岁的武宗左右生出了“八虎”,即宦官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斌、丘聚、谷大用、张永。这八虎为自己拥有权势,引导皇帝不理朝政,专事享乐。在这种情况下,李梦阳起草《代劾宦官状稿》,要求将刘瑾等人拿问,但刘瑾等人恩宠正盛,自然无法被轻易撼动。参与上谏的群臣多被治罪,而李梦阳被勒令致仕。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李梦阳南返开封,聚徒授学。到正德三年,刘瑾方知《代劾宦官状稿》出于李梦阳之手,遂重新罗织罪名,矫诏派亲信将李梦阳带回京城下诏狱。这一着始料未及,且凶多吉少,李梦阳在监狱中,在悲愤复杂的心情里,作《述征赋》——“凤鸟之不时与燕雀类兮!横海之鲸固不为蝼蚁制兮!诚解三而之网吾宁溘死于道而不悔兮!”好在李梦阳有许多至交好友及敬重他的士人出力营救,当年秋天,李梦阳特赦释归。
正德五年八月,刘瑾伏诛,李梦阳复起,外放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他在江西首先整顿了白鹿洞书院,将周敦颐、朱熹二先生祠改为宗儒祠,撰《白鹿洞宗儒祠记》以记其事,并主持重修《白鹿洞新志》。除此之外,还在江西倡办社学,教化百姓子弟,选培人才,发展地方教育。
正德七年,耿介的李梦阳又一次写下近万言的奏疏——这一次是弹劾江西巡按御史江万石不能体察江西百姓灾难,对总督陈金所领广西土兵蛮横劫掠,贼盗并起的情形不闻不问。不久,李梦阳再次入狱,直到正德九年,经过士子、朋友的诸方奔走,得以获释。随后,李梦阳罢官回乡。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李梦阳感到身体不适,就在当年冬天,他溘然长逝,临去前,写下了最后一段话:
“生敢无私,死敢无欺,质虽凡近,高遐是期。或谓弗然,请试察之。刚而寡谋,自信靡疑。众虽见恶,君子是之。即不见是,天岂不知。老而觉悟,途穷数奇。贲志长毕,命也何为。空同八篇,潦草缀词。”
文学思想
明代李梦阳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以“格调说”为核心,反对当时长期流行的雍容肤阔却平淡乏味的台阁文风,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质,追求声、色、气、力、意、象之美,同时又以复归文学本性和重倡儒家诗学为根本目的。
“格调”即诗歌在词句、音韵、结构、比兴等表现手法、组织结构上的内在法则,也指诗文的时代风格。明代格调论的先驱是李东阳,提倡诗歌应当学习盛唐,李梦阳与李东阳一脉相承,但又将师法的对象上推至汉魏,更加注重汉魏诗歌的“格古调逸”,对盛唐诗歌,也是更加偏爱陈子昂、李白等人自然真挚的风格。他认为诗歌应该有真情表现,宋代诗歌之所以索然无味,就是因为以“理”为主,全无情调,艰涩而没有流动的“情思”,因此根本无法感染他人。这种对格古调逸、雄浑气象、真实的情感、张扬的个性与文化人格的推崇,也推动了中明诗歌的振兴。李梦阳自身所作诗歌,以乐府诗和古体诗成就最大,其悲凉沉浑不下古人,因此明人王维桢还曾盛赞李诗说:“七言自杜甫以后,善用挫插之法,唯梦阳一人。”
相关著作试读
古之工,如倕如班,堂非不殊,户非同也,至其为方也,圆也,弗能舍规矩。何也?规矩者,法也。仆之尺尺而寸寸之者,固法也。假令仆窃古之意,盗古之形,剪裁古辞以为文,谓之“影子”,诚可;若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犹班,圆倕之圆,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此奚不可也。
夫筏我二也,犹兔之蹄,鱼之筌,舍之可也。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子试筑一堂,开一户,措规矩而能之乎?措规矩而能之,必并方圆而遗之可矣。何有于法!何有于规矩!故为斯言者,祸子者也;祸子者,祸文之道也。不知其言祸己与文之道,而反规之于法者是攻,子亦谓操戈入室者也。
——《驳何氏论文书》
故予尝曰:作文如作字,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笔,笔不同,非字矣。不同者,何也?肥也,瘦也,长也,短也,疏也,密也。故六者,势也,字也,体也,非笔之精也。精者,何也?应诸心而本诸法也。不窥其精,不足以为字,而矧义之能为!文犹不能为,而矧道之能为!
仲默曰:“夫为文,有不可易之法,辞断而意属,联物而比类。”以兹为法,宜其惑之难解,而谀之者易摇也。假令仆即今为文一通,能辞不属,意不断,物联而类比矣,然于情思涩促,语崄而硬,音失节拗,质直而麄,浅谫露骨,爰痴爰枯,则子取之乎?故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者,事也;柔澹者,思也;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老,格也;宛亮者,调也;沈着、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于辞,辞之畅者其气也中和,中和者气之最也。
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音,是以古之义者,一挥北众善具也。然其翕辟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
——《驳何氏论文书》
飂漻戾以寥肃兮,廊宇静而萧条;览宫木之陨零兮,哀贵贱而并凋。辞珍柯而永绝兮,遘回风而吹举;撼金铺以搣飒兮,排紫闼而求侣。为长飙之所接兮,倏激响于青云;袭日月之末耀兮,攒玉阶而委身。譬贱士之利宾,効琛贽而熙载;离乡土而远适,心萦思而摇旆。忽兮若聚,鯈兮分散。傥硕果之见知,即萎离其何惋。
——《空同集·观禁中落叶赋》
青青者莆,生于污也。旟旐有翩,君子攸悲。
有荡者道,其木乔乔。有鸟哓哓,女有巢漂摇。
有石巉巉,在于中泉。我思溉罍,畏子不前。
——《空同集·青青者莆》
河之杨,其叶幡幡。子之归矣,谁与我晤言。河之湍兮,我心慱兮,庶见子旋兮。
——《空同集·河之杨》
漆室女,鲁人也。倚柱悲吟,邻人问曰:欲嫁乎?女曰:吾忧国伤人,心悲而啸,何言欲嫁乎?遂自经而死。
父母不听女言,女义不至公门。嗟嗟柰何,朝倚柱而吟,暮倚柱而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求为家。吾宁为地上之茂草,诚不忍负岩墙而生。
——《空同集·漆室女操》
朝饮马,夕饮马,水咸草枯马不食,行人痛哭长城下。城边白骨借问谁,云是今年筑城者。但道辞家别六亲,宁知九死无还身。不惜身为城下土,所恨功成赏别人。去年贼掠开城县,黑山血迸单于箭。万里黄尘哭震天,城门昼闭无人战。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城南城北秋草白,愁云日暮鸣胡鞭。
——《空同集·朝饮马送陈子出塞》
哀者且停声,吊客坐在堂。听我结肠篇,曲短哀情长。五月廿七吾妻亡,厥明奠之罗酒浆,其牲伊何豮与羊。痛哉釜鬵结豮肠,神灵恍忽心骇伤。团圞肉球出中汤,左回右盘凖流黄。经纬缠紏文阴阳,底形并字圈两旁。翼翼仿佛双凤凰,有绥在下累而长,上有提襻五寸强。汝乎无意岂为此,呼汝欲问魂茫茫。十呼不应百转咽,肠乎肠乎为畴结。
结肠结肠忍更闻,妾年十六初侍君。父也早逝母独存,为君生子今有孙。昔走楚越迈燕秦,万里君宁恤妇人。外好不补中苦辛,中年得归计永久,命也百病攒妾身。言乘意违时反唇,妾匪无迕君多嗔。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千结万结为君尔,君不妾知肠在此。
结肠三阕声更咽,汝肠难解我肠结。夙昔失意共奔走,汝实千辛我跄跌。宦归家定今稍宁,岂汝沉绵遽离绝。魂乎魂乎游何方,儿号女哭周汝旁。劘心饮泣看彼苍,愚者何寿慧何亡。伫立逶迤若有望,迫而即之独空床。梁间二燕哺子急,触落青虫污我裳。锦衾尘埃委鸳鸯,繐帷中夜风琅琅。魂惊梦摇中惨伤,阴雨啾唧灯无光。呜呼此曲不可竟,为君赓歌妾薄命。
——《空同集·结肠篇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