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排交椅”,意思是说安排名人应处名分的先后座次。还有“头把交椅”,说的是座次排在第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一把手”了。
“椅”,原是一种树木之名,即山桐子。而“椅子,有靠背的坐具”(《辞海》),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家具,此前,坐具以凳、墩为主。
“椅”作为坐具,开始在文献上有记载时,被称为“绳床”,是僧人们所用。“绳床”是一种带靠背的高脚坐具,随佛教传入,最迟应在西晋末年。《高僧传》卷十:“竺佛图澄者,西域人……澄坐绳床,烧安息香。”但“绳床”的大量出现应在唐代,有诗云:“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唐·孟浩然《陪李侍御访聪上人禅居》);“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唐·李白《草书歌行》)。
因为“绳床”的靠背、扶手,可倚可靠,又称之为“倚床”;又因坐面逐渐不使用绳子编织的网状座或垫上蒲团,故不再称“绳床”。“倚床”,后又改称为“倚子”。到唐末,因此物以木制成,又谐“倚”音,变成了“椅”(聂菲《中国家具鉴赏》)。在陕西西安唐代高元硅墓室的壁画中,出现了靠背扶手椅的造型。
“交椅”,原形应是“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为“交床”,它是由两木相交叉组成坐具的构架,坐面用绳带交叉贯穿而成,不用时可折叠,如北京人俗称的“马扎儿”。“大约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除仍保留古制外,其形状从单一的交叉折叠的坐具发展成为有坐靠的交椅形制,也称为‘逍遥坐’”(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因为有靠背,所以不再叫交床,而称之为‘交椅’”(朱大渭《胡床、小床和椅子》)。
“椅”是高型家具的典型代表,到了明代,达到极高的水平,“明式坐椅”成为盛开的奇葩。其形制有“扶手椅”一大类,此中又分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屏背椅、玫瑰椅、宝座、圈椅等。第二大类为没有扶手但有靠背的“靠背椅”,此中又含单靠背椅、灯挂椅、梳背椅等。第三大类为承前制有所创新的“交椅”,此中又分为圆背交椅和直背交椅。
清代,坐具有了新的拓展,特别是“太师椅和鹿角椅的产生和发展很有说服力。它们都有共同的气度,威严而稳健,可以说师出同门”(于伸《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多处写到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坐具“椅”:
“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子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第三回)。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第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