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粟品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88.00元
将某人文集的序跋及书前目录汇编而成一本专书,虽不敢称之为前无古人,但肯定属于罕觏之举。粟品孝教授费多年心力搜集宋代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之文集各种版本的序跋、书前目录,加以精心整理编纂的《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即是如此一部非常之作。而这与周敦颐著述的传播及其文集编纂史上的特殊遭遇关系密不可分。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为世人尊誉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但其生前虽不能说是寂寂无名,显然声名不彰,世人对其赞誉,主要在于道德品行方面,如黄庭坚就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之誉语。随着时间流逝,周敦颐的学说渐渐为学人所关注、接受,影响日盛。至朱熹编纂《伊洛渊源录》,周敦颐被誉为“北宋五子”之首。王称著《东都事略》,于《儒学传》为周敦颐立传,称其“倡明道学”。稍后洪迈编著神、哲、徽、钦《四朝国史》,“有濂溪、程、张等传”,朱熹誉之:“濂溪于是始得立传,作史者于此为有功矣。”此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至元末编撰《宋史》,立《道学传》,以周敦颐为首,其“道学宗主”“理学开山”的学术地位遂正式确立。
因为如此,周敦颐的著述、诗文起初只是在一个小范围中流传,似并没有能结集成书。到南宋初年,周敦颐之学说影响渐次扩展,学者所重视的也只是《通书》或《太极图说》,如朱熹注解《太极图说》与《通书》,人称“极其精审”,却将“铭、碣、诗、文附见旧帙者悉从删去”,使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叶重开为周敦颐编纂文集时,其诗文的散佚十分严重,致使编成的《濂溪集》“遗文才数篇”,成一卷,其余六篇皆属附录。此后,历代不断有人搜集周敦颐佚诗佚文予以增补,并将各类解说、注释濂溪诗文的文字以及后世学人因研习、凭吊、纪念、崇仰而撰述的相关序跋、题记、祠记、祭祀祝文、纪念诗文等汇编作附录,于是出现了古人诗文集编纂史上的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即《濂溪集》中,周敦颐撰作的文字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诗文为后人所作,而且随着岁月的延伸而渐次增益。清代乾隆年间董榕编纂的《周子全书》,可称为此一现象的登峰造极者。董榕《周子全书》计22卷,其卷首收载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作、御批,雍正皇帝的“圣谕”和乾隆皇帝的御诗、上谕等。卷1至卷16,除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两文外,皆是朱熹以下历代学者的注解、发明;卷17载濂溪诗文,然其中附录他人的记跋、和诗甚多;卷18为濂溪遗事;卷19为濂溪同时代人的酬唱赠送与后世纪念之作;卷20为濂溪年谱;卷21为历代褒崇文字;卷22为后世记文。大概因为篇幅过于膨胀,附录部分仅仅收录了宋人的作品。同时,明代还自《濂溪集》衍生出《周子全书》与《濂溪志》,形成别集、全书与专志三个主体内容相近且又相互影响的系列著述,更是蔚为大观。
这些在后世不断重编、重刊的周敦颐文集,颇为直观地反映了濂溪著述及其学说的传播与世人的接受历程。但也正因为此,使得周敦颐文集的版本繁复,卷帙互有详简,且在抄刊流传中产生不少文字脱讹、将一诗错为二诗以及误收他人诗文等舛误,加上不少版本属于珍本乃至海内孤本而深藏于各处琳馆秘府,给今人整理、阅读与研究周敦颐著述、学说带来了颇大困难。有鉴于此,品孝教授在多年搜集、整理、研究周敦颐文集资料的基础上,出于为众多研读者提供便利的考虑,将现今可考的周敦颐文集(包括《周子全书》《濂溪志》等)宋刻本7部、明刻本19部、清刻本9部共计35部书的序跋、目录等资料汇编成《历代周敦颐文集序跋目录汇编》。
本书虽然题名“汇编”,但品孝教授在汇编相关资料以外,还细心地做了很多工作:简要地考证编纂者生平与其成书岁月、体例、资料来源以及刊印时间、存佚情况、收藏地等,将各书的相关资料按其书的编纂、出版年月加以系统编排,纲目明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讹误予以辨析、订正。其一辨析版本,如近代藏书家认定的宋末不分卷《濂溪先生集》为“淳祐刊本”,经考证,当为宝祐、景定年间刊本;明代万历二十一年胥从化编《濂溪志》十卷,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各藏有一部,但都缺卷,然而经过比勘,却可合成一部完本,而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万历三十七年林学闵编《濂溪志》四卷,实是增删挖改胥从化本而成。其二考正误收、误题诗文,如明代弘治年间周木重辑《濂溪周元公全集》始收之《宿大林寺诗》、嘉靖年间周伦编《濂溪集》始收之《天池》与清代道光年间周诰编《濂溪志》始收之《暮春即事》《观易象》诸诗,皆属误收的他人之作;而周敦颐《夜雨书窗诗》12句,至明代周木重辑《濂溪周元公全集》,始误为二首,以前六句为一首,题《书窗夜雨诗》,分后六句为又一首,题《石塘桥晚钓诗》。同时,书中还指出历代所编纂的周敦颐文集中还收录了不少未载于其他文献或他书收载未全的诗文,其中最为学界所关注的是,学人以为久佚的张栻《太极图解》,即完整地收录于明代周木重辑的《濂溪周元公全集》中。此类例子颇多。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资料繁富、编排精到的资料用书,还是一部在相当程度上对周敦颐文集编纂、版本源流以及其文献价值等有着颇深研究的学术专著。所以,颇为期待早日在本书基础上,编纂成一般更全更善的周敦颐文集,以嘉惠学林。
最后说一下本书留下的些许遗憾,即若能对书中所述的各本配上相关书影,便于研读者得以更直观、准确地理解各版本的特点,就更臻嘉美了。当然,这属于锦上添花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