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写经典》,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298.00元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室出版的这本《书法名家写经典》,一边欣赏一页页精美的书法,一边对照着一篇篇古籍版页,再用手机扫描着一枚枚二维码,目睹卢中南、刘文华、李松、胡抗美、龙开胜等书法名家挥毫泼墨——我真怀疑,置于眼前的,到底是不是一本“书”了。
纸质、文字,可读,厚厚的一册,当然是书。不过却是一本独特的“书”:既可赏其形式之美,又能增益新知,并且提供艺术创作过程的审美享受。用一句旧语,本书所能给予读者的,真是大矣哉!
由表及里,先说入目即见的装帧。可用四个字概括:不同寻常。本书为非常态的异形书,采用对开形式,从中间打开,可同时翻阅左右两个半册,对照欣赏。左半内容为经典作品原文及书写者介绍,采用黑色特种纸银印,现代锁线装订,自右向左翻,从当今习惯,字横排,便于检阅;此外还附有26幅经典作品的影印古籍版页,今古杂间,相映成趣。右半采用白色高柔特种纸墨印,古代经折装,多竖排,自左向右翻,内容为与左页对应的书法家手书经典文句的字幅。形式的今与古,底色的黑与白,印刷体的整饬与手写体的灵动,对比鲜明,新颖别致,可谓独出心裁。
再说其里,62段选文的内容皆为经典中的“精粹”,或出自《论语》《孟子》《诗经》《老子》《楚辞》等经典要集,或选自读者耳熟能详的历代诗文名篇佳句。其中绝大多数为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密切结合。
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一幅幅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的精美的书法作品。字体涵盖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风格或整饬,或飞动,或庄重,或清雅……异彩纷呈,蔚为大观。书写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选定,都是知名书法家,如卢中南、孟繁禧、杨明臣(楷书),刘颜涛(篆书),胡抗美(草书),刘文华、季平(隶书),张旭光、龙开胜(行书),均为书坛精英,各擅胜场,堪称一时之选。
书家们的作品,都经过精心结撰,法度严谨而不失灵动。为保持与国家通行的《简化字总表》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致,这些作品均用简化字书写。这无疑给习惯于用繁体字书写的书法创作增加了难度。但是,经过书家的精心创作,我们展卷之际,依然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翰墨风神。其实,书法创作,本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结字、用笔的变化来体现书家的审美。字体的繁简,对书家的创作,至多不过在习惯上有些许影响,并非影响创作的本质因素。正如国画,所谓花鸟、山水、人物乃至锦灰堆等等,不过题材而已,终究是个载体,至多起到激发、寄托作者意趣的作用,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笔墨。没有笔墨,国画就失去了灵魂。书法也一样,最重要的是结字和用笔。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至于书法也讲究用墨,是在明代生宣盛行之后了)记得当年启功先生在某个时期,或者特定情况下,如为小学生写字,就写简化字。南朝沈约论文章写作,有“三易”之说,主张为文写作,须用易见事、易识字,同时易读诵。移之于书法,也当以易见、易识、易读之字入书。当然,还要看对象、用途、场合。个人创作,尽可随心所欲;给学生写,则启功先生的做法,就极为得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大矩”。具体说,是简化字,尽管有些是草书的正写,但毕竟产生比较晚,用于楷书还比较好处理,而草书、隶书,尤其篆书,就比较困难——那时还没有简化字。我们很难想象,“骐骥一跃”的“跃”,篆书不写成“躍”而用简化的“跃”,那样于书理、字理都讲不通。
本书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很灵活。楷书均用简化字,篆书、隶书、草书则用繁体字,遇有落款变换字体,亦可灵活,如作品正文为楷书,落款用小行草,则用繁体(也是因为有些字在草法中并无简化的写法)。这种灵活的处理,既保证了书法作为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征,也顾及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可谓两全其美。因此,打开右半书卷,经折装,右翻,一页页精美的书法作品就展现在眼前。楷书,卢中南、孟繁禧的清雅圆润;隶书,刘文华的庄严大度,张继的古拙朴厚;袁波的魏碑,取法《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结体严谨,用笔方圆兼备;胡抗美的草书,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行书,龙开胜取法二王,温润雅致。在笔飞墨舞中,一篇篇由精美汉字构成的文学经典,在书家笔下,神采奕奕地展现于素笺之上。一锥小小的毛管,在书家的手里,变幻无穷,异彩纷呈,正如蔡邕《九势》中所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从书法渊源上说,几十幅作品中,可见金文、小篆的整肃,汉隶的朴厚庄严,可见书法正宗二王的形迹。楷书则欧(欧阳询)、褚(褚遂良)、颜(颜真卿)、柳(柳公权)、赵(赵孟頫)各体风采,旁及魏碑的古拙质朴、方严劲正,全都涵盖其中。一册在手,真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本书最不寻常、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把前述所有这一切的“古”,融于当今最具现代意识的“动态立体出版”(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姑且这么说吧)之中。前面所有这一切,加起来,不过一部异形平面出版物而已,或者说,只是以传统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书法作品集,它只能呈现书法作品写就之后的面貌。作为出版方,人教社辞书室的编辑在这本书的出版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创新。他们依据“媒体融合、优势互补”这一新的出版思维,把纸质出版物与多媒体资源融合在一起,一方面通过纸质印刷品带给读者静态的视觉阅读体验,同时,又利用新媒体资源,带给读者动态的视听体验——每一幅作品旁,都有一枚二维码,读者可以直接用智能手机扫码观看该幅书法作品的对应视频,方便快捷、清晰明了。视频中,书法家对该作品的选笔用纸、谋篇布局、书写心得等进行详细讲解,并展示作品逐字书写的全过程。这样,一幅作品,就实现了新媒介动态的书写过程与纸质出版物静态的书写结果的结合,突破了出版物单一的平面化局限,进入了全新的动态立体空间。读者不仅可以欣赏艺术创作的结果,还可以欣赏到创作的过程。古代的经典与艺术,通过今天的现代媒体技术,完美统一起来。读者的阅读、学生的学习,就进入了一个更为丰富、广阔的空间。则这一本书,就不再是一本简单的纸质出版物,而是一个更广阔的艺术殿堂和学习课堂。
最后要说的,是这样一部书的文化价值。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经典诗文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书法艺术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尽管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东西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说的是现代白话、多在键盘上敲字,文言诗文、毛笔书写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但是,人,除了物质技术化的生活需要,还有更重要的精神生活需求。而古代经典、汉字书写,恰恰能给我们提供的是精神层面的营养。现代汉语与古代文言,是一脉相承的,不是割裂的。我们的先人,不仅利用了汉字书写的实用价值,更在书写的过程中寄寓了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把实用的书写上升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书法。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珍贵遗产,一定要继承下来。
正是从这一层面的立意出发,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中华经典资源库”这一国家级文化基础建设重大项目。本书作为该项目的成果之一,其意义和影响,就远远超越了一本书的价值。在这里,古今的作者,经过编者的匠心独运,巧妙地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为我们的新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新的学习形式。同时在出版的立意和技术上,也竖起了崭新的标杆,启发、引领着今后出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