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吴组缃全集》近日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前,吴组缃先生的著作曾零散结集出版过,但时间各异、形制各异、内容交叠,其中不少已经绝版,对于学界研究吴组缃、广大读者认识吴组缃带来一定障碍。学者商金林表示,《吴组缃全集》七卷本尽收吴组缃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文论、书信、日记等作品,此为目前图书市场上较为完整且权威的吴组缃作品全集。这套全集的出版对于学界与后人研究吴组缃作品,留存特定年代的历史资料均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朱寒冬表示,吴组缃是一个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又为皖籍前贤,而坊间尚未有其作品的完整呈现,值得为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安徽大学历史系读研时,我的导师吴寿祺教授与吴组缃先生为泾县茂林同宗,时常听导师提及吴氏宗亲,其中尤对吴组缃印象深刻。整理编辑出版这套全集,亦是对两位先生的致敬和怀念。”该选题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吴组缃全集》共有七卷。其中,《山洪》为吴组缃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一本较早出现的写抗战的长篇”,作品内涵丰富,是抗战文学中的独特叙事文本;《短篇小说卷》收录了《一千八百担》《菉竹山房》等短篇小说作品;《诗歌散文卷》收录了作者自1927年至1990年创作的诗歌、散文作品;《宋元文学史稿》为吴组缃与沈天佑合著,是其在北大讲授宋元明清文学所用讲稿整理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古代文学评论卷》收录了作者研究解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代小说的论文。这些论文影响了一代小说史家,不仅有历久弥新的精当见解,也具有学术史的意义;《现代文学评论卷》收录了作者关于现当代作家及作品的评论文章,体现了20世纪文学发展的脉动;《书信日记序跋卷》收录了作者的照片、手迹、书信、日记、序跋等,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吴组缃生于1908年,逝于1994年。其人生上半程倾情于文学创作,下半程专注于教学与研究,泾渭分明。吴组缃似乎不太留意于个人作品的收集,子女亦未对其作品进行保存,收集、整理吴组缃全集,颇费周折。为了编撰《吴组缃全集》,安徽文艺出版社成立了《吴组缃全集》编委会,由吴泰昌先生和朱寒冬为主编,负责全面搜集、整理和编辑吴组缃的作品。如在《新文学史料》中找到刊载的吴组缃先生日记(1942年6月—1946年5月)以及散文《绿海见闻》;其与姚雪垠往来的信件出自2012年4月《博览群书》刊载的《吴组缃致姚雪垠书信三札考》一文等;选入全集的诗歌、散文等均以其最初发表的版本为底本,由专人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集中查找、影印,进行文本核对。其间,编委会向一些老同志征询意见、征集书信,还发动高校的现代文学研究者辑佚钩沉、发掘资料。
“组缃师的性情随意,作品并未进行过系统整理,葆刚等子女均不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全集的出版无法得到他们的帮助,主要依靠我和出版社的搜集和整理。其间,我除了梳理、确定了全集篇目,为出版社提供一些已发表未出版的作品线索外,还翻检了自己与组缃师的往来书信,又与臧克家女儿郑苏伊联系,请她把父亲与组缃师的书信找出,一一扫描,收入文集。葆刚也将家中珍藏的照片找出来,由出版社登门翻拍。”吴泰昌说,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是第一次面世,使全集成为目前对吴组缃先生作品呈现最为完整的出版物。据吴泰昌回忆,20世纪80年代前后,吴组缃精神振奋,写作兴致骤浓。吴组缃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想做的事:把几门讲过的课的讲稿整理出来:宋元明清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论要、《红楼梦》及其他几部长篇小说评论、现代作品选评、鲁迅小说研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想多写些回忆的文章,其中包括散文及小说形式。”《吴组缃全集》的出版,凝聚着吴泰昌对恩师组缃先生无尽的怀念与追思。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吴组缃全集》全面地反映了吴组缃先生的创作成果,包括他的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其中既有散逸文章的收录,又有珍贵的照片、手迹、信件的呈现,可使更多的读者得以深入了解这位长于创作、善于评论的前辈丰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