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洪波)4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山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袁行霈文集》出版暨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王仲伟,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跃进,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组书记徐俊,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组书记顾青,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和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据介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行霈文集》含《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影像》《愈庐论诗》《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纲》《蠡测集》《碎叶集》《诗词与小品》共十卷,全部为袁先生独立撰写的作品。
郝平在致辞中指出,袁行霈先生是北大乃至全国人文学科的一面旗帜,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王仲伟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袁行霈先生自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以来,在推动中华文化研究和传播、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与会学者围绕袁先生学问的不同方面作了深入讨论。“大家都知道,对古代文学开展研究,文学是本位,文献是基础,文化是必须的视野,三者缺一不可,但由于学者才性各异,很少有人能在研究实践中三者兼长,袁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说。她认为,袁先生既有以文献的辑集考论为特色的研究(如《中国古典小说书目》等),也有文化视角的研究(如对魏晋风流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始终以文学研究为根本。“近十几年来,呼吁古代文学研究回归文学的呼声很高,但进展缓慢。在这个问题上,袁老师以他的研究实践给予我们重要启示。”葛晓音高度评价袁先生的陶渊明研究,认为袁先生将陶渊明置于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和诗歌史的背景上,综合运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全部方法,对陶渊明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以“博涉约取,通人正学”概括袁行霈先生的学问,认为袁先生“是国内文史学界事实上的领军人物”。他认为袁先生的陶渊明研究代表了当代研究陶诗的前沿成就,尤其是关于陶渊明享年的考证令人钦佩。“古今大多采据《宋书》本传卒年六十三的说法,袁先生则参取宋人张縯所提不太为人注意的卒年七十六岁的说法,从陶诗中发掘各种证据来佐成其说。”袁先生穷究陶集之文本,从陶集存诗涉及自述年岁的文本中寻找证据,证成陶渊明生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的结论,“举证充分,论证严密,且因为将陶的生命经历延长了十三年,也为他前期参与晋末政治预留了充分空间,意义重大”。
会上,袁行霈先生致答谢词,并特别分享了他关于做学问的三次总结和感悟:其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其二,“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其三,“格局、眼光、胸襟、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