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刘连伦 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典范,也是人类戏剧艺术的璀璨明珠。200多年来,历代京剧名家以智慧和心血创造了杰出的表演技艺、精彩的歌唱风格,涌现出灿若繁星、才华卓著的众多名家。京剧当之无愧可被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与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但近年来,京剧书籍的出版始终存在理论与实践、舞台经验与文字讲述“两层皮”的痼疾,比之历史上《舞台生活四十年》《粉墨春秋》等经典记述确实佳作不多。这固然有京剧艺术作为舞台表演本体特殊性的难题,更有许多书写者本身陌生表演,或者道听途说并非真通真懂的局限。应该说,呼唤一种有深度、有卓见、有实实在在表演心得与经验总结的读本已迫在眉睫。
近日非常欣喜读到《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一书。该书由资深戏曲专家刘连伦先生联合多位同人将25位京剧生行名家讲述的内容进行梳理、遴选、编撰,并配以精炼的文字介绍,串联成一部具有高度凝练性和系统性的读本。该书文字简练、平实,读来没有距离感,是亲近大众阅读的一本好书,对弘扬京剧艺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25位京剧名家的口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京剧生行艺术的特点、内涵与本质,无论是流派的传承、表演的创新,还是对细节的琢磨,都会令人为这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惊叹,都会对京剧大师们的敬业与专注肃然起敬。徽班进京200余年里,京剧艺术达到过几次高峰,很大原因在于当时涌现出了一批完全独立、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大师。恰好这些名家正是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有些还是大师身边的学习者。通过他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读者或者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理解过去京剧行里所发生的故事。能够提供作为京剧发展变化参与者的视角与声音,为当代京剧的从业者及其读者提供更多深层次的思考,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直接得到过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大师亲授的上海京剧院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在讲述学戏过程中与大师之间的交流和内心活动时,所述的小故事最打动人心,生动、有趣、鲜活的形象能够马上呈现在我脑海中。陈国卿老师在讲自己学习甩发功时,雷喜福老师当年怎么训练他,动作、手势、眼神,种种细节,既生动有趣,又给人很多启发,令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德高为范的光辉品格。
谈到京剧的传承,童祥苓讲排演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是如何传承借鉴老戏时,他说:“我们排现代剧不是凭空捏造,先辈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样板。‘打虎’‘脱大衣’的动作哪里来的?是从周信芳大师的《义责王魁》里择出来的,‘奴才的衣服我脱下身’与‘打虎’的动作一对比就知道。”书中这种鲜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的名家将多年学戏的感悟归纳出来,对当代戏曲学习及表演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奚派老生名家张建国在讲学习奚派的感悟时说:“学习流派是‘入帖、出帖’的一个过程,我跟大家强调的就是起初阶段一定要学得像,学到神似,但是后期阶段要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生理变化,在保持原有所学奚派艺术精神的同时,旁借其他流派的表演特点、演唱特点、艺术风格,把它们融合进来,主旨就是塑造一个好听、好看、可信、受人喜欢的艺术形象。”
在讲京剧吐字发音时,陈国卿老师就归纳得非常好:京剧字的发音可以理解为“阴平不动”,遇到阴平第一声的时候不能动,不能有别的声去把它给念倒了;“阳平可调”,因为原来余派的人都觉得余派是阳平高唱,但是仔细一听余派的唱片和宗余这些人的唱腔和念白,发现阳平不都是高唱,也有低唱低念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旋律的需要、旋律的安排来调整的。因为程砚秋的程派是阳平低唱,程先生的唱腔凡遇到阳平字,必是低唱。比如《锁麟囊》里的“春秋亭外……”,“春秋”两个字都是阴平,不能动,亭字是阳平字,程先生怎么唱呢?“亭外……”,亭字用去声唱,低唱了,所以我觉得阳平比较灵活;第三是“逢上必滑”,遇到上声字滑着唱更好。当然滑也分若干种,比方说长滑、短滑、急滑、慢滑,也要根据剧情、人物有所区别。因为“逢上必滑”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对情绪的展现有一定帮助。比如《文昭关》里的“恨平王无道乱楚宫,父纳子妻理难容,我的父谏奏反把命送,满门家眷血染红”的“染”就是上声字,第三声,这时候滑着唱非常好,“满门家眷血染红”中“染”字有气势,也好听。如果你不滑着唱,说我嗓子棒,“血染红”听着也挺有劲儿的,但是就觉得气势不够;第四是“去声低唱”,去声,即第四声,要低着念、低着唱。先生的这些讲述,令我入迷,更意犹未尽。
张幼麟在讲到其父武生大家张世麟时常说一句话:“无戏不服人,无技不惊人,无情不感人,无术不抓人。”“武生没有好节奏,或者节奏感不强,都不是好武生。节奏是武生的命脉。”叶少兰在讲到叶派小生艺术的特点时用1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文而不媚,武而不粗,穷而不厌,儒而不俗”。这些高度概括的艺术表演心得和艺术特点总结,无疑是助推大众更好地理解京剧武生、小生艺术的真谛。
全书将艺术家从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最珍贵的经验与总结,通过刘连伦老师的梳理,犹如将散落的珍珠串成最美的项链,成为普及京剧生行艺术的珍宝。刘连伦先生是京剧编、导、演出身,作为京剧发展的见证者和传播者,70年来,他既见证过京剧的蓬勃盛况,也经历过京剧的式微困境,由他编撰的这本书,非常客观准确地将京剧生行艺术的精髓精准地展现出来,确实非常难得。
通过阅读本书,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每一位京剧艺术大师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断经受磨难,努力追求创新,这是除了个人天赋以外,成就他们达到艺术高峰的最根本原因。玉汝于成,功不唐捐。25位京剧生行艺术传承人讲述学艺、演戏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成功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深刻道理。阅读本书,读者收获的不仅是系统的京剧知识,艺术大师们德艺双馨、追求卓越的光辉品格和精进精神,也同样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激励。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作者刘连伦先生,是一个舞台经验和观戏识见非常广博的真行家。可贵的是,在这部著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京剧的敬畏,对名家的敬重,以及选择推介各位大家宝贵经验的精准眼光。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谈的是戏曲的传承、创新,弘扬的其实是工匠精神,这正是该书的魂。
(作者:崔伟,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