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园到燕园》 唐克扬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世纪20年代起,在燕京大学大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茂飞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起了一座“世界美丽的校园”,这就是如今北大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在唐克扬《从废园到燕园》(下简称《燕园》)一书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燕园风貌。不过此处的“燕园”只是今日北大本部的一部分,即昔日的燕京大学校区。概而言之,该区域东西自北大西门到博雅塔,南北自民主楼到燕南园,并含朗润园。在唐克扬笔下,燕园风貌自历史深处缓缓展开,幽深而壮阔。
《燕园》的研究路径、史料搜集和内容书写都颇为难得。首先,唐克扬横跨建筑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融合建筑史和大学校史研究路径,展现了丰厚的学养。其次,唐克扬既关注已有出版材料,又挖掘了大量海外史料。其中最具开创性的是对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所藏往来书信和建筑图纸的梳理。再次,唐克扬以史料为依托,通过“废园”“湖光”“塔影”和“燕园”四章,细描了燕大校园的兴建过程。《燕园》因而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一体,书写了可信的燕园建设史。
大学里充满了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燕园》也记叙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燕园神话。首先是校址选定神话。司徒雷登在他的回忆录中详述了此次选址:他多次寻找校址未成,一次应邀前往清华大学。朋友说为何不考虑清华对面的土地。司徒雷登得以发现颐和园南部的这块土地。这里交通方便,可以看到秀美的西山,燕园的地址自此确立。
其次是校园设计神话。建筑师茂飞1914年游览了紫禁城,遂倾心中国建筑,呼吁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茂飞先后参与建设了长沙雅礼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清华大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视燕园为生平之作。他站在未名湖畔的小山上远眺玉泉山,确立了燕园的校园轴线和建筑设计,并力图保留燕园的园林风光。茂飞的天才设计确立了今日燕园的整体风貌,实现了中西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完美契合。
在这些神话中,众人仿佛受到天启,灵光闪现间完成了主要工作。但是唐克扬不为所惑,他以建筑师的经验和史学家的训练重新挖掘了史实。事实上,燕京大学的建设深受时代、人事和自然形塑,经历了极为复杂曲折的过程。1918年在北京的美国教会初步决定在北京城内(约为现在北京二环)成立一所新大学。新成立的燕京大学有男女两部,分别位于北京城东南的盔甲厂和佟府夹道。
此时的燕京大学十分狭小,较大的男校也只有五间课堂,教会遂准备购地建校。教会人士认为教育和传教都是文化事业,不能离开北京城,故司徒雷登自1919年开始寻找城内的土地。燕大先后找了约10处地产,都未能成功。其中1919年月坛公园附近的地产因为风水、坟地和政治局势无法购买。1920年5月西直门外的农事试验场因政治局势变化无法获得。此后燕京大学才开始考虑北京西郊的海淀。事实上海淀只是不得已的选择,早在1918年商人阿诺德就写信给燕大,请他们考虑在北京西郊建校,燕大因为郊区太远而未考虑。最终,燕大因无法在北京城附近获得土地,不得不选择了西郊。燕大买地的历史远比司徒雷登选址神话更为曲折幽深。
正是因为燕大校址寻觅的困难,茂飞不可能按照地面形态来设计建筑。早在1919年他就来到北京,和燕大校方制定了建筑方案,因为北京城附近的土地尚未获得,该设计没有现实依据。1920年燕大购入海淀土地,茂飞11月勘探了燕园,并未因地制宜,而是将1919年方案折中处理采用。他将之前纵深递进的主轴线截断为两截,应用于新土地。之后他的设计一直在调整,一方面为了配合募捐,需要不停调整方案;另一方面他为了营收,不停地增删设计,甚至重复制图。与广为流传的校园设计神话不同,茂飞一直试图填平未名湖以实施自己的设计方案。是燕大基建部门的负责人约翰·翟伯为了财政考虑,坚持不必填平未名湖。未名湖园林风光的保留主要是财政和工程建设的结果,后期又有燕大师生的建设参与,并非源于茂飞的设计方案。历史事实远不如神话迷人,但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说服力,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建设大学的不易。
此外《燕园》记载的勺园、马戛尔尼以及和珅的故事也饶有趣味。唐克扬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猜想。博雅塔仿照的是通州燃灯塔,既非早期方案中的楼阁式塔和玉峰塔,也非城内与通州塔类似的天宁寺塔和慈寿寺塔,唐克扬认为这是因为早期传教士和通州关系密切。当然《燕园》一书也不乏遗憾之处。首先,本书虽系作者写作,但显自英文翻译而来,虽然有一些很汉语的表述(如“交替的当儿”),但整体行文是西式的,读来有不够流畅之处。其次,本书试图在更为广泛的关怀下写作,惜哉未能完全与行文凝练一致,不乏内容与理论相隔之处。再次,本书长于校园建设之描述,对校园生活之勾勒相较之下略显不足。最后,开篇倘有不同时期燕园彩色地图比对,当更利读者阅读。
(作者:王栋,系深圳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