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里的文明史——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新书访谈
编者按
自1921年底仰韶文化被发掘并命名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迄今已诞生100年了。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付出了不懈努力。陶器、青铜、甲骨,城郭、石窟、墓穴……古老的器物和遗迹里,蕴藏着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
今天,光明悦读推出“器物里的文明史”专版,从近来出版界付梓的考古类书籍(资料合集、学术论著、学科辞典)中选取若干,约请学者进行访谈,以期从彩陶、青铜、甲骨等视角,略探中华文明的特征与色彩。
(本版文章根据器物出现年代的早晚排序)
《中国出土彩陶全集》陈星灿 主编 科学出版社
访谈人: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
光明悦读:能否向读者简要介绍,由您担任主编的《中国出土彩陶全集》,主要内容是什么,收录了哪些器物?
陈星灿:《中国出土彩陶全集》共十卷,收录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到青铜时代晚期(新疆晚至汉代)的彩陶2460多件。
所谓全集,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出土彩陶数以万计,不可能把所有出土的彩陶都包罗进来。在器物的选择上,考虑到过去出版的彩陶著作和著录很多,为避免重复,我们主要收录最近三四十年新出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彩陶,也适当兼顾此前出土的特别重要的器物。
收录出土彩陶的类别,主要是容器,但也包括工具(如纺轮)、筒形器、器座、乐器、人面等。在编排上,本书依省(区、市)编排,出土彩陶多的地区,在介绍器物之前都有概括性的论述,对本省(区、市)出土彩陶的概况及主要特征予以简要总结,以便读者对各地区出土彩陶加以总体了解。
光明悦读:观览这一套大书,读者能得出哪些重要结论?
陈星灿:首先,能厘清中国彩陶的起源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是中国最早的彩陶。磁山、裴李岗、老官台文化发现以后,为仰韶文化找到了直接的源头,黄河流域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得到了有力的佐证。特别是在陕西临潼白家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发现了前仰韶时代的彩陶,更为仰韶文化彩陶找到了源头。这三个遗址出土的彩陶,多为圜底钵和圜底三足钵,彩陶纹饰简单,主要是以红色绘成的宽带纹、条带纹,也有少量的波折纹。宽带纹最为流行,涂在陶钵口沿的外面,像是在陶器口部镶嵌了一个红箍。老官台文化已出现内彩,一般是各种圆点、折线、曲线、似梳形和箭头形图案,绘在器物底部,不见像生类图形,这是当时中国发现最早的彩陶,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前。
差不多与此同时,在湖南石门皂市的皂市下层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湖北西部峡江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000年)晚期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彩陶,一般是在圈足盘的盘腹下部或圈足部位绘深红色带状纹,显示出与黄河中游地区前仰韶文化彩陶的不同样貌。
长江下游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浙江萧山一带的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彩陶。跨湖桥文化的陶器以泥质夹炭陶和夹砂陶为主,器形包括釜、罐、盘、豆、钵等。彩绘主要施于罐、圈足盘、豆三种器物上,红衣是最显著的陶衣装饰。在浦阳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早期,已经出现了以植物作羼和料的红衣陶,典型陶器是大敞口盆。到了中晚期,大约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彩陶出现了,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一般是在器物的外面遍施红色陶衣,在红色陶衣上施乳白色连点纹或横线加连点纹、太阳纹,也有的在器物的肩部绘竖线加多道短斜线纹。这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彩陶,可能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彩陶。
因此,根据目前我们梳理的材料来看,中国的彩陶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很可能发生在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在内的多个地区。
除了厘清中国陶器的起源问题之外,按照依省(区、市)编排的方式,读者还能了解彩陶的谱系和地区差别。
北方系统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中心,从以老官台文化为代表的前仰韶文化开始,经历了枣园文化、仰韶文化,最后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走向衰落。广大的南方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南方系统和东南方系统。南方系统的彩陶,从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晚期、高庙文化开始,经历了大塘—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起源、繁荣走向衰落。
光明悦读:从书中可读出中国彩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时期?
陈星灿:中国彩陶的发展,概而言之,大致经历了起源、繁荣、衰落三个大的时期。
公元前7000—前5000年,是彩陶的起源阶段。陶器在各个地区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脱离了它的起始阶段,人们能够制作口径和体型较大的复杂陶器了。大致而言,彩陶是跟定居的农业生活紧密相连的。此时也发现了烧造陶器的陶窑,提高了陶器的质量。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彩陶的繁荣期,也可以说是鼎盛期。中原地区的仰韶诸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油子岭文化,都有丰富的彩陶。
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进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也有人称为铜石并用时代,是彩陶的衰落期。进入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前半叶,也就是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晚期,除个别地区外,彩陶持续衰落终至于在随后的龙山时代完全消失。这是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个别地区除外。比如西北地区,彩陶在马家窑文化时期走向顶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彩陶消失了,但是在陶寺文化的大墓中,还发现了纹饰繁缛的彩绘陶。
光明悦读:中国彩陶的起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怎样的特征?
陈星灿: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前仰韶时代开始,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便日益密切。从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更出现过以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的传播为标志的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整合过程,把黄河、长江和西辽河等地区联系在一起,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国各主要文化区在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文化特征上具有了重要的共同点,各地区间的一体化进程得到了有力加强,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周边地区的交互作用圈,这也就是张光直先生所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访谈由本报记者韩寒采访整理,图片由相关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