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徐立京 著 徐冬冬 绘 中信出版集团
大时代的到来,总有敏锐的探索者。画家徐冬冬和新闻人徐立京,两个经历不同、专注领域各异的深耕者,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诗意生命美学追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化为厚积薄发的智慧表达。140余幅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的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近80篇解读七十二候的细腻深沉的美文,以及与王蒙、丁一汇、薛其坤、陈来等文化、气象学、量子物理学、哲学不同领域大家的睿智对话,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符号性的时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中华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先民们为何对时间如此不厌其细地格物致知?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更宏阔深邃的史前史,可能会看得更为清晰、真切。四大原生农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干、热、水、平、肥”齐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进。一段辉煌灿烂之后,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也先后没落,环地中海大文明圈进入主导,以商业、海洋、农耕、游牧混合形态演化、演进。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时。而中国独处东方独特大地理单元,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即便在农业爆发、人口膨胀的仰韶温暖期,也是潮起潮落、河东河西。龙山时代从尧舜小冰河始,经禹迹大洪水,满天星斗的部落文明历九死一生,向黄河中游河洛-关中盆地汇聚,造就了南稻北粟、四季分明,以二里头王都为开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中国农耕文明延绵几千年历史。四海之内,坐拥几百万平方公里可耕种土地,北向是干冷草原,东向是浩瀚大洋,西向是青藏高原,南向是湿热雨林。由此,东西方文明分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长期农耕实践中,渐次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基座与内核。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层面的“农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国凝聚层面的“文化认同”和个体感悟层面的“生命美学”。“农事功用、文化认同、生命美学”三位一体组成牢固的三角关系,像上古先民精心雕刻的玉璇玑,回旋往复,动静等观,与先民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均发生深刻的联系,如同“三生万物”。农事功用映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认同映照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美学映照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农事功用价值将持续削减,文化认同价值则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而被反复提起并不断强化。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学价值,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又默默相伴。不以大事彰显,不随岁月式微,以另一种方式融入大时代。历经十年打磨而于今年春节前夕正式出版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正是生命美学价值拥抱一个大时代到来的显现。
身处这个大时代,每个文明成果的陶然享受者,都要面临两个发展悖论的挑战: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先说“恒温走廊之困”。进入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日新月异,一方面文明成果带给每个人切切实实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的生活圈已经逐步进入了由住宅、汽车、火车、飞机、宾馆、商圈组成的“恒温走廊”。人与宇宙自然的肌肤之亲被有意无意隔离,肉体对四季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只有智能传媒推送的头条文章时不时提醒,节气又变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当代社会联系个体与宇宙自然最紧密的文化纽带。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人如果没有深入骨髓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底蕴,将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母体产生怎样的疏离。正如本书文字作者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丛林中,我不再与大自然疏离。即便只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绿化树,抑或乡村道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我都开始读懂这一枝一叶在每一候每一季里的变化,以及它们和浩瀚宇宙的联系。”
再说“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第一次提出每个生命体本质上就是算法这样令人惊异沮丧但绝非耸人听闻的观点。传统农耕时代,绝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终其一生挣扎在温饱线上,几乎无暇他想,只为活下去而忙碌。最近半个世纪,中国人逐步物丰寿长,生命的意义成为每个智能时代的个体必须时时面对的灵魂拷问。如何避免沦为整体文明进步下的数据肉身,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好的生命美学的载体和切入点,提供每个生命意义建构的文化桥梁。若能饱食终日,必要有所用心。徐冬冬在书中的“创作谈”里写道:“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表达。”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追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去体会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每一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两位作者的深切体悟,也是大时代的优美韵律。
在这个正在到来的大时代,所谓春江水暖,两个敏感的心灵,把握到了这个潮流,以心作画,以心为文,画文联袂。从生命观、生命美学的角度,用如此系统、如此深沉、如此细腻的手法来表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确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化构建。
(作者:王岸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文创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