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历代方志全书》13年编纂出版工作
日前,江苏省住建厅与省地方志办公室共同研究,计划依托《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将古代方志中的舆图进行集成出版,按区域作比较研究,为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方志之乡”。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地方各种志书约1200种,留存至今近千种,占全国现存旧志的1/10左右。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的编纂整理工程,由省地方志办公室具体实施。历经13年辛勤耕耘,日前,总计530余册的《全书》向世人呈现了全貌。这是江苏目前已经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也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展示了中华辉煌灿烂的文化。
十余年扎在故纸堆里的定力
从初期酝酿、确定选目、寻访志书、扫描底本、撰写提要,到后期残缺补配等,《全书》的工作量浩大。
“参与《全书》编撰的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撰写提要的数十位专家,年复一年,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扎在故纸堆里,老花镜从100度加深到200度、400度。”江苏省地方志学会顾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执行主编张乃格说,“《全书》总计影印图版约80万幅,都是一页一页扫描来的;旧志提要200多万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一次在淮安市淮安区图书馆访书,寻访者意外发现天启《淮安府志》品相极佳。有关吴承恩撰有《西游记》的资料就出自这部书。志书纂修时间为吴承恩去世后40余年,书中的内容可信度非常高。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著录,收藏在淮安的这部书是孤本。
旧志整理当然有访得好书的快乐,但也有一无所获的失落与得而复失的遗憾。
江苏全省现存历代志书大多分散收藏在全国一两百个图书馆、博物馆。加上国家早有规定,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的图书属于文物,而文物的复制有着严格的制度。因而旧志寻访及底本扫描遇到的困难极大。
底本是旧志影印质量的前提,底本挑选必须精益求精。“我们选择底本的通常做法,是尽可能选用志书的初版书,因为初版书最接近纂修者的原意。但也有例外。”张乃格介绍。比如,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初版于民国22年(1933),但这部书定稿出版付印后,有人专门写了一本《续修盐城县志第一辑攻错录》,对志书提出批评。有鉴于此,作者胡应庚克服种种困难,“待辑者补之,漏略者增之,粗疏者完善之”,在民国25年(1936)再次印行。显然,民国25年的本子要优于初印本。鉴于这种情况,编撰组便用民国25年的本子替换了民国22年的本子。
普查、编校等工作烦琐异常,这桩长达十多年的“苦活”,全凭定力和毅力达成。最终《全书》以清末行政区划为标准,同时参照现行行政区划,分设省部、府部、小志部和附录4大板块,收录了唐代至民国期间各种方志古籍650多种,总计影印图版约80万幅。所收方志古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堪称江苏历代方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字斟句酌查漏补缺的毅力
江苏方志文献丰富的数量,恰恰与后世整理的难度系数成正比。张乃格介绍,在《全书》选编的标准上,编撰组尽可能选择唐宋元早期方志以及晚清、民国期间成书的方志,因为方志有个传统,往往后面的志书覆盖前面志书的内容,后出转精、资料更加丰富。另外,史料价值较高的良志和名人编撰的志书,也尽可能收录进来。
为保证《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质量,编撰组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力求写好旧志提要。每一本书的前面写一篇提要,每个县、府、州前面写一篇本地方志发展简史,力求让读者基本了解这部书的大体面貌。再如,志书会有缺页、倒页,甚至漏页、缺卷,遇到这种情况,编撰组力求寻访不同藏书单位同一种志书的同一种版本,把相应的一卷、一页扫描来,这叫“补配”。经过“补配”的志书,它的精善程度往往超过图书馆原来收藏的版本。
旧志整理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历史学以及漕运、河防、赋税、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必须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否则,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一次一位作者为南通的一部小志《海曲方域小志》写提要。此书由金榜辑录。提要作者参考《江苏旧方志提要》《皖人书录》《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等书,著录金榜字蕊中,号檠斋,清安徽歙县人。但根据经验,古代地方小志通常都是本地人编写的。而歙县人金榜从未到南通任职,怎么会对编辑一本南通地方小志感兴趣呢?
“对此,我们深表怀疑,下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一位编纂组专家告诉记者。但小志的纂辑者往往是无名之辈,查找起来十分困难。编撰组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在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十三《人物志·文苑传》查到金榜的传记,再联系《崇川咫闻录》《崇川诗集》等文献,终于发现此金榜非彼金榜。南通的金榜字字县,号天门,清南通州人,廪贡。而这恰好和《海曲方域小志》各卷卷端题名“紫琅金榜天门氏辑著”契合无间(紫琅指南通的狼山)。
青灯黄卷,精心耕耘。《全书》多达85万页的文献,均经专家学者的细读查证,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整理与研究的相得益彰,保障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立足于当代出版业的学术品位。
探求通俗化、数字化的努力
“方志在刊印流传上,往往数量较少,这对研究者的阅读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孟彦弘说,像江苏这样,集中影印出版一省的方志,非常符合读者阅读、使用方志的规律和习惯。
了解一地的历史文化,最简便也是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阅读该地的方志。“江苏方志是江苏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庆柏教授说,期待江苏方志的数字化工作能够取得更好成绩,能够给江苏人民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文本准确,同时检索便捷的江苏方志数据库。
《全书》出版单位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对如何在全社会充分使用《全书》给出了建议。“现在很少有人跑到图书馆去查阅或者翻拣500多卷的著作,必须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上传《全书》上的知识,便于大家使用,这很重要。我们正在着手做这个事情。”徐海介绍。
另外,徐海认为,要把《全书》变成“爱土”和“教民”的教材。影印版的古籍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没法做到充分利用,有待各位学人能够在庞大、丰富的《全书》体系里去进一步挖掘它的精髓,编写出经典的乡土教材。“近期,江苏省社科联‘十四五’规划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编写江苏乡土教材。凤凰出版社做好了这个准备,也有这个长远打算,使繁复浩大的古籍,变成现今学生能读、使用便捷的乡土教材。”徐海说。
“《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就不断对其进行挖掘利用。2020年,江苏省方志办编纂的《长江历史图谱》在南京首发,其中大量资料来自《全书》。”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表示。江苏学人有信心、更有条件对《全书》进一步研究、阐释、发扬,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