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寅春: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理学硕士,副编审。策划有《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的博物馆地图》《缘起:佛教譬喻文学的流变》等。责编图书多次获得省市级、国家级奖项。
推荐图书:《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
今年3月26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段晴教授因病去世的消息,震动了学界。作为段老师多部著作的责编,我在当天清晨闻知噩耗,悲不可抑。悲痛之余,也遗憾因疫情影响,未能让段老师亲眼看到《中部》出版座谈会的举行。稍感安慰的是,段老师还是收到了这部耗费了她和她领衔的团队十余年功夫的百万字大著。
哪怕对佛教并无特别了解的人士,也一定对“三藏”一词耳熟能详。经藏、律藏和论藏统称“三藏”,其中“经藏”所载,即是释迦牟尼宣说的教义。巴利语是原始佛教结集时使用的语言,一般认为巴利语佛典最为古老,对研究原始佛教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藏·中部》包含了152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与单篇经文篇幅往往较长的《经藏·长部》不同,《中部》的经文相对短小;也不同于多篇经文是向世俗在家人宣说教义的《长部》,《中部》中的经文更多的是释迦牟尼对已入僧团的弟子的教诲。《中部》中的佛教思想,常常隐含在譬喻中。《长部》多讲“戒、定、慧”,《中部》多讲“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佛教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由此在《中部》娓娓道来的行文间徐徐展开。
段晴教授与她领衔的梵语、巴利语研究团队,积十余年之功,继《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后,又将总篇幅更为宏富的《中部》以现代汉语翻译奉献给世人。在此过程中,在段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一批掌握巴利语,能够从事南传佛教研究的青年人才成长了起来。
我清晰地记得,2015年的深秋,段晴教授团队的范晶晶老师把《中部》最早一版的部分译稿发给了我。此后,段晴教授与范晶晶老师、萨尔吉老师等学者,带领北大外国语学院梵巴专业的学子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多次集中翻译、校改书稿,并远赴泰国,与法身寺法胜大学的学者们切磋译文。直至2019年夏天,《中部》译文初稿始竣,我们即刻投入紧张的编辑流程。
对这部百万字的巨著,编辑难度不仅在于其中的佛教义理和历史背景解说,也在于可谓车载斗量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及索引的处理。段晴教授团队充分考虑到了大多数读者未必熟悉古印度的相关社会背景,在不少令人费解之处作出了详细的注释;编辑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力求与《长部》的体例和表述保持一致。三审完成后,段老师率领团队再一次集合,对校样进行了“地毯式”的校订,并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又作了四次整体性的修改、增补。仅其中一次,我在电脑上录入的增补内容就多达六七千字,而这六七千字,绝大多数是段老师在统稿后,经过反复推敲,一字一句亲笔写在校样上的。《中部》在付型之前,一共出了六次校样,大大超出了一般书稿的校次,全部校样摞起来甚至超过了我的身高。段老师对翻译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学术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不少学者追忆的,段老师一生,对美的事物满怀热爱,对事业和生命十分豁达。每每看到厚重的《中部》,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段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有她在或喜或嗔中,对我们深切的信任和无限的勉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