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刘宁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3月第一版,56.00元
《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是一部诗词艺术讲稿,作者是十位在高校长期从事诗词研究与教学的学者。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十位作者的论题虽视角不同、各擅其妙,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论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赏析,也不过多介绍作家的人生故事,而是更希望讲透诗词语言与艺术的“妙理”。这是本书解读古典诗词的新探索,也是对时代需要的思考和回应。
一
古典诗词有许多经典作品,诗人的经历也丰富曲折。赏析名篇、讲说作家故事,一直是古典诗词传播讲解的重点。很多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文化复兴的人都会记得,当时社会上掀起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潮,出版了许多古典作品的鉴赏辞典,这些部头不小的辞典,无一例外是以作品鉴赏为主。21世纪以来的“百家讲坛”、近几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都很受欢迎,也是围绕“讲作品、说故事”来展开。
“作品”和“故事”是学习古典诗词、知人论世的重要基础,相信它们会一直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近些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多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多体察诗艺推敲的奥秘。在古典诗词的画廊中,他们固然不是专业的品鉴家,但也希望能在画前多多驻足品味,成为更好识得三昧的艺术知音。在中国大地,这样的读者已经不是孤独的小众,而是日益庞大的群体。
这个变化,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一个体现,我们不妨看一组重要的数字: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1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18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7.8%。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2020年全国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076.5万。
现在每七个中国人就有一位大学生。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的不仅是社会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基本的文化结构。今日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知识社会”、一个“学习型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与古人所生活的农耕社会有天壤之别,就是与经历着传统向现代转型的20世纪的中国社会,也有许多显著的差异。
“知识”与“学习”在如今有了新的含义。古典诗词的学习,也在呼唤新的方式。网络传媒的发达,人人都可以便捷地查找诗词作品的文本,了解作家的生平故事,倘若仅仅一般性地“讲作品、说故事”,而不能有深入的发明,就很难令人满足。更重要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非专业读者,绝大多数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更好的知识素养、更开阔的社会视野。这些读者在工作与生活中,不像在传统社会中那样依赖经验知识,而是需要更多的理性知识,即使是对于感性的艺术,在读了不少作品之后,也会希望对作品中的艺术妙理有更多的把握。中华古典诗词在当今的传承,需要把握社会变化的大势,要用精要的艺术之理启发读者,要在参透诗之“妙理”上,多多用心。
本书的十五篇讲稿,就是希望讲解古典诗词的“妙理”,有创作中的格律法度,也有如何体悟词心、捕捉词脉的欣赏之道。经常有人感叹,古典诗词遣词用语之精妙、意象境界之深邃,这些都只能做小众的欣赏,难以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今天,我们不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讲诗品诗,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深入学习,我们要让诗词的妙理、妙道走进更多的心灵。本书就是对此的一种探索。
二
读古诗,会给一位知识社会的现代人,带来什么影响?这是本书的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概括来讲,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表达、心灵交流、精神陶冶。十五篇讲稿的主题,也主要围绕这三者展开。
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极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美、精深的语言。读古诗,倘若不能理解其语言之美,进而以此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就会有入宝山而空返的遗憾。书中查洪德教授讲格法与意脉,易闻晓教授讲意象与成辞,彭国忠教授讲词的下字运意与开阖变化,陶然教授讲词体与词格,刘勇刚教授分析词的创作技巧、讲解示范吟诵艺术,李贵教授讲诗词的体式、用韵和作法。这些都是对诗词语言艺术的阐发。各位专家都有丰富的诗词教学研究与创作的经验,所讲的语言艺术,是将格律、字法、句法、章法、格法、意脉融为一体的综合而立体的艺术。学诗者在钻研王力《诗词格律》、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等著作以掌握格律的同时,读读本书对诗词语言艺术的多角度分析,一定会对诗语之美,有更深切的体会。
学习古典诗词,还可以很好地涵养心灵交流的能力。古人云:“诗言志。”(《尚书·舜典》)诗人言其志,读诗人“以意逆志”,这就是彼此的心灵交流。心领神会是读诗的妙境,这种神会,不是求彼此的相同,而是求相通。心的相通是最空灵活泼的,陶然教授讲“词心与词脉”,认为读词要“体会词心”,“(词心是)词人和词作在我们内心深处唤醒的东西”。词心隐约幽微,又常读常新;和古人作品的对话,其实是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交流的需要远胜往昔;涵咏诗意,体会词心,古老的中华诗词,会让人拥有更好的心灵交流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在很开阔的意义上,实现精神的陶冶。大诗人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桃李园序》)诗词中有着天地古今的大视野,而这大视野,就蕴含在一花一月,一觞一吟之间。李浩教授讲唐诗境界美的奥秘、朱良志教授讲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情、卢盛江教授讲唐诗之路、刘宁教授讲山水诗的艺术构思,都是着眼于诗词中深邃的境界,尤其是自然精神、生命智慧对诗意的塑造。对于知识时代越来越忙碌的现代人,体会唐诗境界的空灵,体会艺术的留白之美,体会“山静似太古”的悠远,体会生命的安闲,这无疑可以很好地陶冶性灵、开阔胸襟。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诗纬·含神雾》)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智慧、心灵交流智慧、精神陶冶智慧,能够让爱诗人面向世界、感通天地,拥有充实、幸福的人生。社会也会因诗词的涵育而更加美好。
在上述三种智慧中,语言表达的智慧尤其是核心与基础。诗歌对人生与社会发生的一切积极影响,都要通过其魅力无穷的语言艺术来实现。因此,书中的十五讲对诗词语言的推敲之道,给予了最多的关注。当今微信、短视频流行,阅读碎片化、语言浅俗化的现象颇可忧虑,汉语的语言艺术正在经历很大的危机和挑战,深入体会金精美玉一般的诗词语言,无疑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作者,目前都活跃在诗词教学一线,研究与创作兼擅,十分了解当代读者学习古典诗词的难点与重点,善于提要钩玄、化繁为简、金针度人。例如,李贵教授讲平仄,总结了三大原则;讲声律格式,总结了精要的口诀。易闻晓教授着重分析意象与成辞的意义,回应当代诗词学习中的薄弱之处;查洪德教授、彭国忠教授、陶然教授对格法、字法、词脉等问题的分析,结合经典作品做深入阐发,也饱含着教学与研究的心得。这些有的放矢的讲解,可以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很好地体会诗词语言艺术的奥秘。
三
书中的讲稿,来自全国政协书院“诗词艺术古今谈”委员自约书群的系列讲座。2020年以来,全国政协深入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很多对诗词感兴趣的委员,感到一般的普及讲座,往往是讲创作背景和作品的大致内容,满足不了深入学习的愿望。政协书院积极回应委员要求,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开设了“诗词艺术古今谈”委员自约书群,先后组织了十五次讲座,聚焦诗词的妙理和妙道。这些讲座非但没有让专业背景不同的委员望而却步,反而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我作为这个诗词群的群主,全程参与了群中的学习和讨论,被诗艺切磋的热烈深深感动;很高兴十五篇讲稿可以结集出版,和更多的诗友分享。
妙理无穷诗中趣!当前,向广大爱诗人谈诗词“妙理”的书,还不是很多,相信这部《诗者天地心》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希望诗中的妙理,打开我们人生的妙境,也打开古典诗词当代传承的新天地。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