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 蕉
嵌银髹漆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技艺,主要用于摆件、文具、家具等的装饰,传承于山东潍坊等地。笔者近日在一家嵌银髹漆企业调研走访时发现,这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企业,近年来的销售业绩连续下滑,职工人数也从最多时的500多人变成现在的70多人。
谈及不景气的原因,企业负责人的解释是“需要坚守传统工艺,再苦再难也不降低产品的档次”。经了解,虽然已成立60多年,这家企业的产品却始终没有创新,且企业没有专业营销人才;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性与主动性,不调研市场,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上述这家传统工艺企业存在的问题,在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并非个案。一些单位虽然手握娴熟的技艺,但市场经营和开拓意识不强,习惯“坐等上门”的理念。更为棘手的是,虽然技艺娴熟,制作的产品也很精美,但与现代审美和大众需求不相符,这便出现了尴尬的局面:被视为珍宝的传统工艺的社会了解度、认同度、欢迎度不够,更谈不上走进寻常百姓家。
笔者认为,坚守传统工艺固然重要,但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非遗项目能千百年流传下来,根本原因是它对社会有价值,这种价值包括实用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等。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非遗技艺只有做好传承创新的文章,合理引入市场手段,才能为传承发展开拓更广阔的舞台。
要让非遗“活”起来,应注意把握好“形式灵活”与“内容本真”的关系。所谓“形式灵活”,即大胆解放思想,把非遗项目从展柜中搬出来,联合高校等创意团队,做好“非遗+现代生活”的文章。讲究“形式灵活”也要有一定限度,即“内容本真”,坚守最核心的技艺,保持自身特色。
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是篇大文章,其关键词之一是“融合”。关起门来传承非遗很可能事倍功半,无益于长远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