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如何“脚踩坚实大地” 为人民书写
本网:墨客网 | 阅读次数:1628次 | 更新时间:2018-05-25 10:15:51
-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给出的建议,今天时间不长,非常感谢周大新老师、关仁山老师和刘醒龙老师一起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故事,用他们这么多年的创作经验和故事告诉我们大家,什么是真正优秀的走进老百姓心灵的作家,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书写着永恒的故事。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你们。也希望今天收看节目的网友们,或者年轻的作家朋友们,能够从我们今天的节目当中,从我们三位老师的讲述当中有所收获,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你们的眼界,同时脚踏实地的书写你们的好作品。再次感谢三位老师,也谢谢大家收看我们本期节目,再见![15:52]
-
[刘醒龙]:我也经常接触那些网络作家,昨天湖北省作协开会选出九代会的代表,其中特别提出要有网络作家的代表,而且网络作家也顺利当选,因为在本地也确实有一定的名气。我想,好多话其实都已经说烂了,归根到底,还是那个东西,网络文学究竟是什么,哪怕你作为网络文学作家,你要什么,你是要文学还是要什么。如果要文学就要回到文学上来,如果你只是想通过文学来,比如能弄到几百万粉丝,或者我要弄到超过谁,我要当一千万、二千万的粉丝,这另当别论。当然,更不用说,我要上富豪排行榜,这已经不是文学范畴了。还是一句话,网络文学,你必须回到文学当中来,那就是文学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就是经典。文学需要经典化,网络文学,如果你是作为文学来谈,同样也需要经典化。我们现在回想一下十几年以来,十几年前,流行的那一批网络文学,现在还有人读吗?还有几个人记得。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就等着翻新。十几年后,没人理了就不管了,我们就耐心的,那活的太累。我想,如果网络文学也能经典化,就会建立网络文学的游戏规则,建立网络文学自身的标准。只有在这种规范之下,你才能传承。文学一旦涉及传承,我觉得不管你戴着什么帽子,那种意义就要大打折扣。[15:52]
-
[主持人]:谢谢关老师的提议。今天最后一个问题交给刘老师,如果刘老师关注过网络年轻作家,其实他们有很多粉丝的,很多人每天都巴巴的看着他们的创作,期待他们每天都能更新。面对这样一大部分年轻的网络作家,你觉得他们应该如何沉下心来创作出自己的风格或者自己未来的道路能够更加沉淀下去,请您给出一些忠告和建议吧。[15:51]
-
[关仁山]:网络文学作家有他的优势,也有我们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胆量,他们的勤奋,一天写八千字以上,每天往上贴,有的感冒输液打点滴还在写。我们各省都成立网络作家协会,我们经常和网络作家座谈聊,他们的生存状况,因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工资,专门写,这个勤奋是对的,但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还需要沉淀,不能拿出萝卜不洗泥就卖,这样会损伤网络作家的才气,有些网络作家挺有才气的。另外,网络作家的弱点,刚才也提到了,弱点就是需要提高艺术修养,多读一些名著,多读一些作品,好的作品对语言锤炼、结构引导、故事叙述是需要提高的,这样网络作家是会有广阔的天地。现在写小说的,不像我们那个时代,小年轻从刊物写起,现在年轻作者基本从网络开始干起,走的路数方向不一样了。既然这样,也是我们将来作家协会也好,作家团队的后备军,这样可以互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15:51]
-
[主持人]:谢谢周老师的鼓励。我们想听听关老师,对于现在有些心气比较浮躁的年轻作家给出什么忠告和建议?[15:51]
-
[周大新]:我觉得网络文学作者队伍今天很庞大,这是为作家队伍准备后备了力量,现在很多优秀的年轻作家就出自于网络写作队伍中,对于他们,我们是非常支持他们先在网上试笔,然后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希望他们不要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要光盯着没填写多少字,把自己累坏了。我听说有些年轻人一天累病了,这没有必要,量力而行,逐渐提高,争取写出优秀作品,写出传世作品。[15:50]
-
[主持人]:我相信很多朋友或者年轻的朋友在听了刚才三位老师对于文学作品被影视化的见解,心里会有很多触动。为什么呢?我们说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热爱文学作品的小辈的创作者,他们把目光放在网络文学上面,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网络文学出现一种良莠不齐,可能有的是为了搏眼球,有的跟着时下社会的热点,并不是每部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都是能拿得出手的或者堪称经典。最后请三位老师能不能跟热爱文学的年轻小辈们支支招,对于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15:50]
-
[刘醒龙]:我今天在来北京的高铁上,后排坐的三位女士显然是搞电视的,她说30集要砍3集,催着赶紧把本子送过去。我当时就想,这是做什么片子,在武汉做什么片子,我为什么不知道呢。所以,今天谈这个话题,其实对我们来讲,经历太多了,所以我同意大新和仁山的观点,对于作者来讲,我想无疑大家都愿意成为一个战士。你再大再辉煌,也是短暂的。29届金鸡奖评奖,我是评委,那次我看了77部片子,被评委会主席推为看片子看得最认真的第一人,中国看电影第一人,我说我也是补课,以前好多年我都没有看过国产片了,我看看中国电影到底拍得怎么样。后来我有感触,我和钟先生聊了很多,深有感触,好的电影,好的影视作品,还是根据小说改的。如果中国的影视放弃了小说改编,中国影视就会彻底没落下去。那次几部好的电影,一个是刘震云的《温故1942》,这是改编成电影,根据方芳电影改编的《万箭穿心》,根据毕飞宇的小说改的《哺乳期的女人》,还有今年跪卖的电影《百鸟朝凤》,那是在29届,深受好评,对整个片子的艺术气质、电影人的艺术追求,都评价很高。今年制片人才跪卖,我觉得有既同情又没必要。对作家的作品改编为电影,我向来是持可遇不可求这种态度,你改我支持,我不干涉,我有三不,但是按照影视的套路写小说,我想这叫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对最佳来说重要还是把小说、把诗歌、把散文、把文学的事情做好,我想真正好的作品还是有人赏识,哪怕今年、明年、后年,或者二十年有人想起来翻拍,那种成功更了不起。[15:50]
-
[主持人]:这和三位平时的引导和呼声有关系。我们听听刘老师,您在文学作品被影视化方面能否提一些意见?[15:49]
-
[关仁山]:我觉得电视剧也在转型,现在播的几部电视剧,中央台播的《安居》,还有几个作品,《小别离》,《小别离》还朗诵孙犁的诗,它的文化往影视这块回归,说明中央导向有关系。这个回归是逐步过程,不要指望一天到位,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含量。[15:49]
-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很多有精神上的需求的这样一些大众所希望的。[15:49]
-
[关仁山]:这是我们作家在呼唤,我们所期待的。我们两边都不能偏废。[15:48]
-
[周大新]:将来建立艺术院线。[15:47]
-
[关仁山]:作家触电,文学作品触电是好事,扩大作品影响,而且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刚才说到IP,分为两类,好多是网络作家写成,历史玄幻的作品,大量的拍成网剧和大的连续剧,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市场繁荣,同时喜剧片、打斗片也非常多。但是,长期坚守严肃文学的创作作家,电视剧资本都会瞄着你这类作品。大新说得对,我们作家不能为了卖点版权挣点钱来写作,我们有自己的艺术标准,有自己的艺术理想。我们绝对不会迎合它们,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但是我们也不放弃改编,现在电影院线有点转向,去年大的票房,现在很多公司挣了钱以后,扭头就变成艺术片了,必须得这样做,我们的电影都去光弄《港囧》《泰囧》也不行,那个作品也很好,年轻人爱看,大家很疲劳,每天工作出来,到影院也乐呵一下,也是非常好的事。但是如果市场单一化了,确实有问题,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抚慰人的精神需求和灵魂。大新说得对,通过我们作家的努力,我们给提供了一些原创,这个原创是有文化有底蕴的,有精神高度的作品,希望影视单位拍摄这样的作品,代表电影界标杆的作品。这些年被忽略了,现在正在被整合,也在重视起来。院线将来要加进艺术厅,专门放一个厅,以后有艺术电影的放在这个厅放。前一段我们接触上海电影厂,他们把茅盾的作品搬上了银幕,一部电影一二百万投资,不用名演员,不用大咖,但是他拍得很精致,效果也挺好。有一批这样的观众,有艺术追求享受的观众要看。[15:47]
-
[主持人]:不能把系列的历史故事演绎化,我们看到有些作品会走上这条道路。谢谢周老师给的建议。我们听听关老师对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否会给一些独特见解。[15:46]
-
[周大新]:现在录影录像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影像时代。它特别直观,非常受人们欢迎。电影、电视剧现在的受众特别大,比读书的人远远多了去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其实是为作家的作品做广告,作家不应该拒绝,应该给予支持。但是作家一定要记住,不能为改变影视而写作。我们知道文学还有其他任务,还要负责思考、提升这些内容。电影电视更多的是把你作品里的故事拿过去,其实很多心理上的东西、思考的那一套很难把它展示出来。我认为作家对电影电视改编,应该持支持的态度,但是不为改编而写作。同时,我也希望电影导演、影视界的制片人应该负起责任来,既要面向市场挣钱,也不要纯粹为了市场,还要为我们国家的电影事业和电视剧事业长远考虑,要拍一些有思想深度和涵养的作品,能够在电影和电视剧上留下的好作品,不要光去改编大家从电影院看完就忘记了的作品。[15:45]
-
[主持人]:刚刚刘老师跟我们强调作家的视野和胸怀,一个作家创作出好故事,一定要深入到基层,讲好故事。谢谢刘老师的分享。接下来请三位跟我们一起聊聊现在看到的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文学的形势和式样,应该说文学作品被影视化成为一种潮流。我们经常看一个影视剧的时候说改编自某某作家或者某某小说,我们现在还发现大IP,已经成为大屏的趋势,争相模仿,有点盲目。我们看到三位作家的作品也有搬到过大屏幕去,您怎么看待现在很多文学作品被影视化?现在被影视化的趋势究竟好还是不好?请三位跟大家聊一聊。[15:45]
-
[刘醒龙]:我办的一个杂志叫《芳草》,好几年前就开辟了一个专栏叫“中国经验”,当时一提出之后,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所以现在谈这个话题谈得比较多。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有异曲同工,中国故事也是想传达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也传承中国故事,怎么讲好。我认为当今的中国绝对不是那种井底之蛙所能看清楚的。我从去年到今年去了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对我感触特别的深,第一次就是去到西藏的珠峰大本营走了一趟,回来又走南水北调,沿线,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年又走万里长江,走了第一部分,接下来还有三部分,一直从源头走到入海口,最让我感受深的是今年7月初的时候去南海,讲好中国故事,我想对作家来说,这种视野和胸怀太重要了,一定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一定要使自己的胸怀博大起来,今日之中国,不是三年前的中国,更不是13年前的中国,更不是30年前的中国。今日中国真的是,我到哪里去,我非常有感触,在自媒体上看到我们的“吹填”工程,你到现场去看那种壮观,油然而生的那种自豪感,你在海滩上,随便脚一踢,踢出当年海战的子弹壳,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实的巨大变迁,给我带来的自豪感,我想这对每一个作家来说,我认为这是不可以忽视的、不可以忽略的。当然,这种胸怀和视野也包括我们如何回到历史当中去,我走长江的时候去到平江,到杜甫墓去看,那时候我们一波人,和杜甫草堂人山人海比起来,就会让人感觉起来,为什么杜甫一生就埋藏在那里,那里门可罗雀,它的东西都是根据当初的那个样子,就会让你内心处在一种身心的阶段,处在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会激发一些东西出来。这些对作家来讲,一些别人所没有的经历也好,别人所没有的激励,我想也是一种莫大的动力。[15:43]
-
[主持人]:刘老师,您怎么看待把中国故事讲好,应该如何去讲,如何创作?[15:42]
-
[关仁山]:另外,中国故事不仅仅要起承转合,不仅仅是好故事,故事本身,通过故事还要透露出未来文化的整合,通过故事看到故事背后的文化的东西,这是作家应思考的。[15:42]
-
[关仁山]:历史和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刚才周大新说到今天马上变为昨天,就变为历史了。要有前瞻性,我们看到未来,我们的乡土在这个时代转型中发生了巨大的裂变,这个裂变中,农民从传统意识往商业意识上转型,他的精神、人格结构、人性都会发生变化的。当前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现实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生动,所以中国故事藏着很远的深处,作家要有责任感、责任心去挖掘出好的中国故事讲给读者,这是作家的责任。[15:42]
-
[主持人]:刚才关老师也讲到乡土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要突破,要有新的农民形象,新的人物形象,您觉得如何把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融入到讲好中国故事或者中国新的农民形象当中?[15:41]
-
[周大新]: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快就会变为历史,作为历史学家来讲应该收集各种资料为将来写史书做准备,好让将来的后代了解今天。作为作家,就要留心去讲故事,讲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为后世留下文学的记录。让后来人了解今天的社会,都可以做散文小说,从里面找到一种生动的、形象的当代生活。今天,乡村生活也是非常精彩的,当然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空巢,只剩下老人、孩子,但是还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作家应该善于去发现,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所谓庄园,也就是茶园、农庄、茶庄,各种各样新的生活,这些新的人,把他们今天的理想保护和他们的奋斗经历写出来,会很有意思,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代,是转型的时代,记录下来,对后面的人会有很多启发。[15:41]
-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的分享。我们还回忆起总书记之前在座谈会上也强调讲好中国的故事,可能乡土文学讲中国故事,是不是在人物的拿捏上更容易一些,还是会更有难度一些?我刚才听三位老师的分享,我们现在乡土文学要塑造新的农民形象,怎么来体会这样一种感觉?或者说怎么去理解我们的乡土文学现在塑造一种新的农民形象?[15:41]
-
[刘醒龙]:观念,在乡土文学这块,我们的观念需要有巨大的联系才行。[15:40]
-
[主持人]:观念要发生变化。[15:40]
-
[刘醒龙]:在中国乡土文学有一种很庞大的历史,即便是现在,这种趋势我也没见到过有多少的削弱,尽管很多人在宣布乡土文学即将死亡,我对这个观点是持异议的。为什么呢?城里人,他为什么喜欢逛公园,我曾经也很困惑,他仅仅是对自然的一种亲近吗?后来到生活中发现其实不是,人内心都有一种乡土情怀,都有一种把乡土作为最终归宿宿命。你只要处在这种宿命中,你对乡土就无法解脱,你永远都会用各种形式,甚至是你自己没有察觉到的形式存在在乡土农村。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乡土是属于远离乡土之人”,我说乡土文学并不属于乡土,乡土文学是属于远离乡土的人。当下乡土文学面临一种突破的处境,毕竟当今世界,不要说中国,已经发展到21世纪,居多事情都进行了巨大的改观。如果我们用传统的观念去看乡土,比如有乡土就只能是存在苦难,只能是乡愁,这样乡土文学是真正要走入死胡同,就是没有办法出来。像今年,包括对乡土的认知,乡土中人的认知,我们同样说到对农民的认知,我觉得也有一些需要重新开始从头再来。比如今年长江中游大水,特别是自媒体上铺天盖地一种批评的声音,说现在乡下抗洪,都有不对,农民在那无所事事,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乡村的这种变化。比如说过去抗洪,家门口的树可以随便砍,砍完以后去堵这个口子,现在不能砍,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这个产权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权,过去是公家的,乡镇书记一句话就砍了,现在不能砍。第二,过去堵口子用的是什么?用门板,现在的门板不能堵口子,现在的三合板,水一泡就烂掉了,包括麻袋,麻袋过去是供销社在仓库堆着,书记说一句话,你去扛,你去扛,现在找不到麻袋,你就是装土都没有地方装,所以有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这些地方去专业化,就像农村,过去刀耕火种,搞专业化,你看农民在旁边袖手旁观,田地里机器在抛秧,收割机在收割,脱粒。如果这些变化我们意识不到,还停留在旧的观念当中,乡土文学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困境会越来越大。[15:40]
-
[主持人]:谢谢关老师跟我们分享您眼中的乡土文学,我们读刘醒龙老师的一系列小说和文学作品以后,感觉有一种浓浓的人性关怀和温暖的人性底色,您之前在叙述乡土文学的时候也说,乡土文学可能在跟很多城市的一些文学作品是无法比拟的,没有办法去把这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我想听听您是如何理解乡土文学,或者您是怎样关注和欣赏乡土文学之美的?[15:39]
-
[关仁山]:还有一种形象,过去陈奂生等一些典型形象在这里,现在乡土文学创作,典型形象上削弱了,不大注重塑造人物,未来突破的话,作家还应该写出今天的丰满形象,立起来。[15:39]
-
[主持人]:新的乡村文化和过去对农村的理解和农民的理解都是有很大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15:39]
-
[关仁山]:在写作当中的困惑就是我们认知的困惑,我们这个时代比较复杂,庞杂的转型期,农村叫庞杂,一个村可以有亿万富翁,也有吃不起稀饭的,村里还有中产,而且村庄没落了,都是一些老人、留守儿童在村里,一群没有尊严的人如何找到尊严,他们的日子很艰难。我们农村确实出现了困难,使我们作家认知出现了困难。另外,乡土文学需要突破,过去我们讲我们的作品对文化的传承,对批判的力度都很强。新的时代要注重建设,农村文化破碎了,如何在这个基础上重建,既有中华文明传统的文化,又有新的文化介入,还有城市文明的介入,要创作出新的乡村文化。[15:38]
-
[主持人]: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一直聚焦农村农民的生活,您有没有觉得有些困境,或者未来关注的一些点?[15:38]
-
[关仁山]:乡土文学写作,我们的滋养是受到河北这块过去作家写《红旗谱》,孙犁老师的荷花淀派,诞生在河北,从小受文学这方面的滋养,就喜欢农村题材。农村题材,乡土题材的经典,像近些年的《白鹿原》、《古船》,大新老师的《湖光山色》,醒龙兄的《天行者》,都是这方面的经典作品。作家要写农民这块,因为农民的主体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往往与苦难、抗争相伴随的。我有一句话说,文学可以不关心农民,但是农民不可以不关心文学,文学万万不能不关注农民。这个群体,我们必须要有责任心、良心关注他。这些年我不懈地写了农民命运三步曲的创作,接下来还要写新三步曲,十八大以后,农村的变化。[15:37]
-
[主持人]:谢谢周老师。关仁山老师,其实我记得您曾经提到“靠鲜活的生活之流,书写农民的命运史”。这是你人生中一个永久的理想,能否跟我们聊聊您是怎样去关注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为什么会吸引起您的关注?[15:37]
-
[周大新]:因为写作者都是敏感的人,对社会的现象,还有人民的呼声,应该是非常敏感的。前些年,我们都知道湖北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后来抓了一些打捞苍蝇…我们都能感受到。当时大家都在议论湖北的问题,议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求人,都得送钱,这个社会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做事情,所以我听到这个反映以后,确实文字间就深入了,因为在基层和地方老百姓接触比较多,如果就这方面不发言的话,就对不起这个作家的身份,后来就慢慢写了《曲终人在》,湖北的……和湖北的反腐败的决心,把它写出来,让社会感受到这种形势是存在的,我们社会正在向好处变化,社会风气向好处变化,给人们信心。[15:36]
-
[周大新]:因为写作者是精神上比较敏感的人,对社会,特别是人民的呼声,他应该是非常敏感的。前些年,我们都知道湖北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后来抓出了一些大老虎、苍蝇,大家都感受到了。当时老百姓都在议论湖北的问题,议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求人,都得送钱,这个社会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做事情,所以我听到这个反映以后,确实文字间就深入了,因为在基层和地方老百姓接触比较多,如果就这方面不发言的话,就对不起这个作家的身份,后来就慢慢构思写作了《曲终人在》,以反腐败的决心把它写出来,让社会感受到这种形势是存在的,我们社会正在向好处变化,社会风气向好处变化,给人们信心。[15:32]
-
[主持人]:刚刚通过三位跟我们讲文学的精神家园,讲到故乡的时候,三位在创作文学作品当中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是题材是忠于故土,是一种乡土文学。所以,像周大新老师,刚刚您说无论是在军旅题材和家乡题材都离不开故乡,我们也想到您的一些农村题材的作品,包括像《湖光山色》和《曲终人在》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都是有一种清新、芳香,同时也有一种苦涩在里面,您觉得如何去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创造真正接地气的作品,您是怎样做的?[15:29]
-
[刘醒龙]:对故乡,我大概还没有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很纠结这两个词,因为我是在长江边出生的,祖籍黄州,东吴赤壁那个地方,我一岁多就进了山,随着家庭,随着父亲工作调动就进到山里,在山里长大。在山里的时候老想着水,莫名其妙的就喜欢水,但后来回到广州,调到武汉,紧挨着长江。我想故乡这个词,既是精神层面的,又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刚才仁山说得对,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梦想,但是它和特别虚的理想和梦想不一样,它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你是绕不过去,说到底,在文学当中,故乡就是一个绕不过去,也放不下的一种情结,结不开,永远结不开,但永远想去结。[15:28]
-
[主持人]:刘老师,如果说刚刚前两位分享了他们精神家园都是他们生长的地方,您会不会是湖北某一个地方?[15:24]
-
[关仁山]:我是写关注现实的作品的,尤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家乡。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实际上我的老家是唐山冀中平原,我在渤海湾渔村挂过职,后来在大平原的县里挂过职,这方土地,有地域文化,属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这两种文化交汇,也就是燕赵文化,这种文化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特别是唐山市开滦煤矿形成了东北风格相近的开滦文化。这个精神家园,不管文学走多远,作家心中都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故乡。这个故乡也可能不是狭义故乡,我把国外的故事拿到故乡来写,但是这个故事的精神力量是永远不会磨灭的。[15:23]
-
[主持人]:应该说周老师的文学故乡就是自己成长的家乡,小时候成长的一个地方。所以,您从中汲取了更多的养分,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关老师,如果有文学故乡的话,会不会也是自己的家乡呢?或者是其他的某个地方?[15:22]
-
[周大新]:文学的故乡,我想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对作家的滋养。我自己的文学故乡是河南南阳盆地,它的东边是桐柏山,西边和北边是伏牛山,南边是湖北的大洪山,把我们十几个县市包裹起来。这个地方的文化,既受当年楚文化的影响,也受秦文化的影响,还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文化交汇地。交汇的文化,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影响,我写作之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今天写决议,明天写家乡,写得比较乱。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满满体会到,每当我把目光注视到养育我的南阳,我就写得比较得心应手,因为这是自己生长、生活和想念的地方,他们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你的血液中了。所以,我后来逐渐把目光转到这个阵地,主要是写我的父老乡亲,写从这里走出来的军人,把这作为我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对象。[15:21]
-
[主持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这八个字可能是每位老师在创作当中永远不会忘记的八个字。刚才三位老师都讲到作家的一个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创作出精神产品。很多人会问,作家,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家园,有自己一份文学上的故乡。你们在这些年的创作过程中,觉得文学的故乡是什么?又如何找到这个故乡的?从中又汲取了哪些营养呢?[15:19]
-
[刘醒龙]:我是特别喜欢两句话,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无论是自己这几十年的写作,还是看同行的写作,写得好的都符合这两个标准。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往往在这两点上做得不好,所以,我想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真的是如果你的笔不在实处,你为文学的思考和生产不在实处,那是要出问题的。[15:17]
-
[关仁山]:习总书记讲话特别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这个概念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作家的责任。过去也常说这话题,但是总书记讲了之后,我们感觉又有了新意。人民,父老乡亲,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喊在嘴上,都是针对我们的心路、情路,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深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的,人民喜爱的作品来。[15:16]
-
[主持人]:这是周老师的见解,关老师呢?[15:14]
-
[周大新]:习主席的提醒,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作家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要为他们生产精神产品,合格的、优质的精神产品。[15:14]
-
[主持人]:其实三位不是第一次到人民网和大家来分享有关你们在创作生涯当中的故事了,今天我们值此机会也是作代会系列访谈的第三期,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你们多年的一些创作经历,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你们的一些创作历程和创作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还记得他在召开文艺座谈会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是可以放开想象的翅膀的,但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就是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三位能否讲讲这么多年的创作经历有什么样的感悟或者独特的技艺?[15:13]
-
[刘醒龙]: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我也是强国论坛的资深潜水员。[15:11]
-
[主持人]:著名作家刘醒龙老师。[15:10]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