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议案和提案,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见。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 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王绣(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文联副主席)
【背景】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文化产业建设一哄而上,出现“滥文化”产业现象。有的地方政府及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够透彻、界定不够唯确、调研不够深入,盲目投资,导致文化产品粗制滥造。许多文化企业品牌战略意识不强,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此外,文化产业人才匱乏,缺少行业领军人物,以至于许多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在各自经营的小圈子里单打独斗。
【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各级政府不仅要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顶层规划,还要有一整套的政策支持链与保障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序可持续发展。第二,强化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宣传,突出品牌效应,打造龙头企业,结合创新与文化创意,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第三,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培养和储备文化产业方向的精英人才,各高校可开设文化产业专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科班人才,各级政府可建立文化产业培训机制,对文化产业企业有计划、上规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杨晓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背景】
在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之下,经济越发达、生活越现代,对艺术欣赏的品位越高。而当前中国的现状并非如此。对于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如果他们极少受过艺术教育,艺术水准很低,那么,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就可能更大程度上刺激低俗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欣赏、艺术产业发展产生倒挂影响,进而导致了艺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建议】
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这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所设置,而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以便大家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发展的不同风格等。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全面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同时,还促进国人借助艺术去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当人们对艺术高低雅俗之间的分界、底线有了认知,再用这个标准来看当下纷繁的艺术品,自然就会有客观的判断。
文物闲置情况严重应让文物“活”起来
——王春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背景】
由于一些考古发掘单位长期拒不移交考古出土文物,导致全国各地有上百万件珍贵出土文物长期积压在各级各类考古发掘单位,文物资源闲置情况严重。这些珍贵文物长期积压在库房,不能为人民群众广泛知晓欣赏。重要文物长时间入藏断流,国家博物馆系统构建中华文化物化表达体系的功能被严重削弱。
【建议】
将考古发掘文物分配权从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分配为主,调整为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进行分配,不再把提交考古发掘报告作为移交出土文物的前置条件。
科学规划博物馆体系建设,健全文物调配交流机制。国家博物馆要发挥行业头雁作用,探索实施总分馆运营模式,联合一批有特色特点的地方性博物馆共同组成系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物馆体系。
加强美术馆博物馆主题性创作展示与教育
——徐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秘书长)
【背景】
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盛。中国美术界同仁创作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主题性精品力作,以及反映各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优秀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但是,这些作品还没有得到更充分地展示和传播,未能影响和教育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建议】
国家各级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在寒暑假期间开设专题展览,展示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组织创作的重大主题性美术精品,并配备专业讲解员,传播作品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大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与引导。
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博物馆加大对重大美术展览项目的展示与收藏、教育的力度,可免除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展览展示场地租金,并适当延长其展期,增加展览推广、传播、教育力度,让代表主流价值取向的美术精品走近大众,让群体能够共享当代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
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机制建设
——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背景】
在近年的一些文艺创作和国际交流中,存在着以西方流行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当代主义”,以封建文化表面模式为传统的“保守主义”,或以视觉怪异和极端个人宣泄为创新,丑化人民形象取悦西方市场和潮流的现象。这些成为了世界“误读”中国艺术的某些原因。此外,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质量,较多受到商业和资本的控制。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被误导,一些艺术家对国际展览资源与文化信息了解得不甚全面,使得他们在走向国际时迷失方向。
【建议】
加强国际艺术展览小交流机制的建设。首先,大力推出经典性、品牌性的国际展览,树立主流价值观;建议设立遴选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选择标准,研究与规划国际展览,完善若干国际展览策划方案;与各国美术馆、博物馆结成长期合作关系、联盟关系,使“讲好中国故事”具备相应的国家对话平台。第二,全方位、有计划地整合全国近千家美术馆50多万件藏品资源,梳理文化经典,组织反映新时代精神的高水平创作应适时提上日程。第三,在国家层面需要发掘艺术大师、大家、名作,通过国际展览大力提高中国艺术大师、大家的影响力。
利用国际艺术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背景】
在过去中国文化活动的对外交流过程中,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其中“走出去”以带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出国为主要形式,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有诸多成果,但也存在文化活动“带出国”成本高、“出去”容易“生根”难的问题。
【建议】
以国家名义建立稳定机制,资助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中国艺术传播项目。充分利用已经散播到国际上的中国艺术收藏,凭借当地资源、当地人才,在当地完成展览、研究等学术活动,让中国文化形态快速地进入当地主流文化圈,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
以国家相关单位为依托,在海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珍贵藏品资源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其它艺术机构中,赞助完善或建立中国馆,使中国艺术资源以常态化的方式在海外传播。
让文化类广告牌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赵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背景】
为维护城市容貌和城市环境的整洁、优美,对于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和临街建筑物、构筑物上设置标语宣传品,在现有的政策法规中均有相关规定,但却没有就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使用文化宣传类广告牌区别于商业类用途的规定,由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推广。
【建议】
实行区分文化类广告牌与商业类广告牌的管理规范,给予美术馆、博物馆等为主体的文化类机构,在宣传广告牌的使用上相对宽松的空间和更多政策上的倾斜,让城市文化建设更多地充盈文化的展示。
将古汉语纳入中国书画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语言类选项
——刘万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院副院长)
【背景】
当下中国书画类硕士、博士全国入学考试的语言类,只限于外国语,加之中小学及大学文言文教育还存在不同层面的缺憾。长久以来,文言文对国人已普遍形成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化。为此出现大量以白话文解读古籍的工具书,但由于白话“翻译”缺乏学术权威,无规范,大多原义失真;甚者则导致了对传统书画艺术的误读。长此以往,不利于传承中国书画文化遗产。
【建议】
其一,将古汉语列入全国书画类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与其他外语并行,即考生在考试中可选择古汉语,也可选择一门外国语,考生可任选其一进行考试,这样既不影响考试的大格局,又为选拔人材开通便利之门。其二,加强在校中国书画类硕士、博士古汉语的规范教育,并纳入必修课程;如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于传统书画艺术的当代传承方有裨益。
加强主流美术在引导社会风尚中的重要作用
——卢禹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背景】
主流美术的内容和人才支撑有些乏力,真正撼动人心,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能够引领人、鼓舞人、抚慰人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优秀作品还相对少见;“后浪推前浪”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艺术家还没有形成规模性梯队。主流美术的宣传、讲解和展陈机制缺乏与时俱进性,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建议】
通过设计和制定适应不同层面艺术家情况的激励机制,将艺术家的文化责任、课题任务与个人理想价值的实现进行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和能动性。加强主流美术与校园的交集活动,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公共教育中尝试和开发更丰富多样的合作和社会服务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借鉴和自我学习更新,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各类美术人才。
此外,创新和丰富展览与成果展示、解说、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新传播方式,增强体验和沉浸感,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可利用娱乐节目、手游、网游等群众基础好的传播渠道,鼓励设计开发符合主流美术需要的对应产品。
建立具有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美术批评体系
——孔维克(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
【背景】
美术批评于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失语”现象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多元文化中没有解读中国艺术的品评标准。在新时代的新进程中,我们亟需建立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美术创作与美术批评紧密关联,我们急需从各类美术乱象分析国内艺术发展走向,探究并解决美术批评的“失语”现象、把握中国美术的创作导向。
【建议】
第一,建立学术研究框架。组织美术理论家及批评家进行专项学术研讨,深入探讨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研究西方艺术及艺术理论现象,在与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中进行中国美术价值观的构建,形成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美术批评体系。第二,建议在官方机构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增加作品创作的中国美术价值观取向论述,指导美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第三,建议在权威的学术杂志和报纸,展开关于中国美术价值观重塑的讨论和聚焦。第四,利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这些受众广泛的平台,扩大舆论宣传。
加强高校师资建设刻不容缓
——王珂(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背景】
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更有甚者,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英雄人物、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展现低级趣味。还有人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
【建议】
教育的根本是教师,国家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整体规划,实施国家高等院校美术师资培训计划,促进和提高创作教学水平。第一,成立专门机构,使国家级行业协会和学术科研机构参与高校师资的教育培养,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上发挥指导作用。第二,实施高校美术师资国培计划,提高教师的学养、涵养,加强思想积累、文化修养、艺术训练,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第三,举办美术创作大家班,组织国内有影响的美术大家与一线青年教师以不同形式开展交流,树立艺术理想、明确创作方向、提高技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