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碑文反映的的布施者来自磨行、绳行、食行、果子等十八行之多,见证了北宋地方亦“供百物有行”。这是北宋地方商品经济发达的体现。
【关 键 词】商行碑;行;白马县
笔者于2008年夏在考察宋辽驿道时,经过滑县,发现一块北宋石碑,并与滑县文管所业务人员一道前往实测与拓片。碑竖于今河南滑县县城东北五十里北呼村南,地面以上高度为1.7米,宽0.52米,厚0.22米。碑的上下各有一园孔。碑首为半园形,上部均刻花草,下为文字。因契刻较浅,加之后来的磨损,现碑文比较模糊。经过仔细辨认,并参照明代所修的《滑县县志》,现记录碑文如下:
大宋元佑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兖州白马县建立文字石峡,并教化人姓名□□:使磨人张通,教化人城南坊王庆。窑作户唐兴,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磨行人曹庆,果子行刘德,所由张佑,食店行李口,柴草行程善,小行李元,荤味行邢立,故衣行蒋氏,菜园张惠,斛斗行郑显,青果行邓青,酒行孙德,车马行王用,泥圬行李福,冶作人成玉、贾贵、韩用,纸马行田志,茶坊赵福,茶口行黄遂,周道妻张氏,杨福妻程氏,李海男李全,所由李德、刘琼、高临,郡头兼教化添修诸殿厅堂廊舍,使用钱一千余贯。同已了毕,谨书姓名上石。时元佑八年癸酉仲秋八月二十一日丙寅上石。工人李贵,书字杨通。
这是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庙名无记,但碑文所反映的史实却价值重大。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作为商业同业组织的“行”则日益增多,就东京城而言即“供百物有行”[①]。而文中的白马县,作为北宋南北官道上的黄河渡口,商业发达,商行亦多,仅见诸碑文的就有果子、食店、车马、斛斗等十八行之多,并且其中的绳行、荤味行、泥圬行、柴草行则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从面补充了北宋商行的内容,因此是研究北宋城市商业经济的珍贵资料。碑文中的教化人,即劝募布施者。“所由”,为官职之名,“职掌纲船下卸钱物至入仓过程中,巡防滋事与偷盗”[②]。
碑刻所在的白马县,据《宋史·地理志》记载,为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的辖县。而滑州之名,历史上曾屡有变更,西晋武帝时期,改作兖州,隋唐复作滑州[③]。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滑)州,白马、韦城、胙城三县隶开封府,元丰四年(1081年)复置(滑)州,县复来隶”[④][4]。可见,此碑所立的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白马县已复属于滑州管辖。而碑文中却用“兖州白马县”,这里的“兖州”之名,用的应是西晋时期滑州的改称。
(在笔者的考察过程中,得到了滑县文管所张国甫所长及王普红、王震宇等业务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谢意!)
注释: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影印本)38之2,中华书局1957年版。影印本。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26之30
[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八《河南道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475001)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