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
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
两千多年前修筑的楚长城究竟在哪里?它为何修筑,规模多大,形状怎样,有哪些功能?如今是否有楚长城遗址?关于楚长城的研究进行得如何?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独家报道“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以飨读者。
不到长城非好汉 险走“土龙”觅遗踪
本报记者 唐红丽 文/图
1998年6月,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游览北京慕田峪长城时曾问道:“这是否是中国最早的长城?”陪同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回答说:“这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
“万里长城”一般指的是明代修筑的长城,慕田峪长城即是明长城遗迹的代表。董耀会口中的楚长城(古时也称“方城”)在《战国策》、《左传》、《汉书》等诸多史书文献中均有记载。然而,两千多年前修筑的楚长城究竟在哪里?它为何修筑,规模多大,形状怎样,有哪些功能?如今是否有楚长城遗址?关于楚长城的研究进行得如何?
本报记者辗转千里,踏长路、登雄关,跋山涉水,穿越密林,寻觅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
风雪肆虐大关口 始见古老楚长城
2011年底,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气温陡降至零度以下,下起雨加雪。冒着凛冽的风雪,记者叩开方城县文物局大门。方城县文物局局长李迎年、正在此调研楚长城的方城县原常务副县长白振国,听说记者来寻楚长城,甚是热情。
白振国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上书“中国方城:天下第一古长城”的宣纸。这是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为方城楚长城的题词。
李迎年告诉记者,2011年1月2日,他与该县常务副县长白振国、县文广新局局长贺志斌一起赶到北京,在中国长城研究专家成大林的引荐下到罗哲文家拜访。白振国和成大林详细介绍了方城楚长城的考古发现后,年近九旬的罗哲文听了非常高兴地说:“方城存在楚长城,验证了我50多年来坚信楚长城必然存在的判断,也圆了我多年的心愿。这是中国长城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更是我新年收到的最好礼物。”欣喜之余,罗哲文即兴赋诗:“闻说方城现楚垣,遥看北塞望南天。千年疑案今终断,爱我长城不朽篇”。
在方城县文物局工作人员王海林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冒雪赶往楚长城。
下午4时,汽车一头扎进风雪之中,七拐八拐之后驶进了一段崎岖的山道,山沟里突涨的河水漫过了道路,汽车不得不时常涉水而过。
王海林说,我们要去的地方叫大关口,也叫缯关、仙翁关。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村。大关口是两山夹峙形成的隘道,地势十分险要。《淮南子·坠形篇》把这里与太汾、崤阪、井陉、句注、居庸等关口并列,合称为“天下之九塞”。
经过艰难跋涉,记者一行终于来到楚长城遗址。记者看到,田地里高高隆起一道东西走向的“土垄”。土垄长160米,高4米,底宽l0米。土垄的一侧竖着一块黑色石碑,记者仔细辨认,发现上书“楚长城大关口遗址”八个大字。
王海林说,早在战国时期,楚国为了防御列国侵略,在方城山修筑长城。公元前656年。齐国伐楚,两军相遇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齐军军营谈判,以“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固守,迫使齐国打消了伐楚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楚长城一时名声大振。
大关口一带的楚长城结构独特,有南北两道城墙并列,北城墙长810米。南城墙长640米,南北城墙相距250—380米,南城墙北内有7个土台,面积均为l2米见方。似为城堡遗迹,西端也有两道土城墙,全长约400米。“楚长城的修筑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楚长城的连线至少比秦长城早了半个多世纪,因而被称为‘中国第一古长城’是有道理的。”王海林说。
回到县城,已是夜色苍茫。李迎年向记者介绍了楚长城的发现经过。他说,方城县楚长城遗址的调查研究始于上世纪。早在20世纪70年代,方城县博物馆原馆长刘玉生就根据文献记载,开始寻找楚长城。1987年,方城县大关口遗址图片作为楚长城的代表,第一次被挂在中国长城博物馆内展览。1989年,大关口遗址被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大关口楚长城遗址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迎年说,2008年10月开始。为配合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楚长城调查队,在方城的大关口、小顶山、砚山寨、转山寨、杨楼乡等地,展开为期9天的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方城县境内现有楚长城资源360余处。
2011年3—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方城县四里店乡米家河村南一烽火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出±了筒瓦、板瓦、土坯、精美的瓦当以及春秋晚期的“铜镞”、“高领罐”。“古代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瓦当’的出土说明这个烽燧属于有相当级别的指挥系统。”李迎年说,烽火台是楚长城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为方城楚长城提供了更珍贵的佐证。
2011年5月11—13日,方城县举行楚长城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第一,方城楚长城确实存在;第二,方城楚长城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长城之一;第三,方城县四里店乡米家河村南烽燧与楚长城修建时代基本一致。
闯王寨巍然屹立 楚长城惨被腰斩
大关口关隘有一条古道,是古时楚国通往北方的主要通道。因为始建于夏朝,是当时中原通往西南的陆路交通要道,因此后世称之为“夏路”。《史记》所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中的“路”指的正是这条“夏路”。
沿着这条“夏路”向东北方向,便进入与方城县交界的平顶山市叶县。叶县楚国时称为“叶邑”。“楚人图北方,以宛、叶为重地。”作为楚国通向中原地区的北方出口,叶邑是镇守关隘的屏障,更是进攻北方的跳板。
叶县文化局原局长李元芝将记者带到了位于叶县保安镇的马头山,这里的楚长城极具代表性。马头山又称方城山、黄城山。山不高,只有400多米。山上只见乱石,不见森林。
沿着盘旋的山间小道向上攀登。记者看到一条凸起的土垄从马头山的山顶一直延伸到马头山对面的忙牛蛋山,然后又沿着牤牛蛋山延伸到远方。李元芝说:“这条土垄就是楚长城遗址,老百姓称其为‘土龙’。”记者看到,长长的“土龙”数度被新上马的风力发电站项目和新修的公路拦腰截断。记者数了数,被截断的楚长城有10多处,被破坏的长度达2公里。李元芝心情沉重地说:“原本整个‘土龙’在一座座山脉顶端连绵起伏,一眼望过去。煞是壮观。现在却遭到如此破坏,太可惜了!”
据记者了解,楚长城遭到破坏之后,楚长城爱好者曾在网上发帖呼吁,引起了叶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目前,风力发电站项目已经被叫停,对项目单位处以40万元的罚款,并勒令其修复楚长城。但是破坏的楚长城已无法修复。
马头山顶部有一座干石垒筑的城墙颇为壮观。李元芝说,这就是闯王寨,因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其实,这里是一座战国兵营遗址。也属于楚长城的组成部分。 爬到山顶,记者发现整个城郭遗址完整,呈椭圆形,长260多米,宽130多米,周长有l公里。城南、城北、城东各有城门一座,城内有水井多眼。
记者发现城垛还有一豁口。李元芝说,这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时做的剖面。“这个剖面曾发现绳纹陶片2块和陶豆折壁浅盘残片l2块,经过鉴定不晚于战国时期。”据此,成大林于2010年在考察叶县楚方城遗址时肯定了叶县楚长城,并称筑建时间“不晚于战国时期”。
李元芝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楚长城只是叶县楚长城的一个缩影,是很少的一部分:叶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有40多公里,除了被破坏的2公里多,其余仍保存完好。”
云雾缭绕周家寨 城门景色天下绝
沿着楚长城继续向西走,便是南阳市南召县。对于楚长城研究来说,南召楚长城可谓起步最早,也扬名最早。记者在南召县文管所原主任尹彩春的带领下,来到南召县板由坪镇华山村。
华山海拔806米,著名的楚长城遗址周家寨就在华山上。到了华山脚下,尹彩春带领记者徒步爬山。随着山势的增高,山路越来越狭窄,再加上刚下过雨,满是泥泞,格外难走。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眼前突然出现一道整整齐齐的用石头砌成的城墙。尹彩春说:“这是周家寨楚长城遗址。”记者一行登上城墙,发现这里的楚长城呈圈椅状面朝东北,由城墙、城垛、兵道、城门四个部分组成。与方城县、叶县的楚长城相比,尤为壮观。
尹彩春说,这里只是周家寨的局部。周家寨很大,共由华家寨、卢家寨、王家寨、李家寨、吴家寨等5个小寨组成;总周长约20公里。城墙宽2米。高3米,特殊地段高10米以上,整体面积约1590万平方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包括尹彩春在内的一大批当地文史学者开始了楚长城的调查研究。而南召楚长城正式被确定,则得益于罗哲文、董耀会、吕济民、郑孝燮等一批知名学者的最后认定。2000年8月,董耀会在考察南召楚长城遗址周家寨、野牛岭、银洞岭等地之后,题写了“长城之父”四个大字。然而,同年l2月,成大林来到南召楚长城遗址周家寨查看后,认为其“并非楚长城”,并在媒体上发文《河南省南召县境内发现多座古城寨》,将周家寨定义为“明清古山寨”。
转眼到了2002年5月,罗哲文、吕济民、郑孝燮一起再次登上南召楚长城遗址周家寨后,认定周家寨为楚长城遗址。当时,已是78岁高龄的罗哲文非常激动。他欣然赋诗一首:“梦绕方城五十年,每登北塞望南天。今朝足探南召境,振臂欢呼上古垣。王室衰微战伐连,楚齐争霸布烽烟。屈完迎敌夸防险,万里长城第一篇。”对于有人提出的质疑,罗哲文说:“后代有可能进行防御工事的改造,把它作为一个称霸的根据地,但也不妨碍这是楚长城。”
“要想看到更加壮观的周家寨景象,需要上到山顶,那里有保存完好的王家寨、卢家寨遗址。”尹彩春说着带记者继续向山顶攀爬。
爬到山顶上的王家寨。只见坚固硕大的石砌城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登上城墙,举目眺望,四周云雾缭绕,勘比仙境。当年,罗哲文先生也是登上这里,展开双臂,“仰天长啸”:“我终于找到了楚长城啦!”
尹彩春说,周家寨过去叫金斗关,是扼守南召通往内乡、西峡的丝路古道。它既有外廓墙,又有内城墙,城中套城,城内制高点有烽火台。城墙上部残留大量雉碟,还有嘹望孔,是一处结构复杂、可攻可守、以屯兵防守为主的军事防御工程。周家寨属于石砌长城。比较原始、古朴、粗糙,遵循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的楚长城修建原则,且又处在典籍记载的楚长城途经线路上,其形制、特征与史书记载的楚长城完全吻合,符合春秋时期防御设施的构筑要素,因此被专家确定为楚长城。
周家寨是楚长城中最著名的关隘和最大的关城。它线路最长、作用最大、保存最为完好,集中反映了楚长城的特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尹彩春说,关于周家寨,现在有人提出质疑并不可怕,质疑可以促进楚长城的深入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周家寨本身蕴藏着大量文化内涵和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先保护,再慢慢探讨。这样才不会因没有定论而导致文物最终消失的悲剧。”现已退休的尹彩春从l999年开始研究楚长城,近l3年里。他跑遍了全县238个城寨,行程共计9214公里,并形成《中国河南南召县古长城调查资料汇编》和《楚长城调查概论》两部著述。
周家寨周围有丰富的大理石矿藏。1998年,这里滥采山石的炮声每天最多时要响100多次。眼看逼近古城墙脚下,华山村的5位村民自发向南召县文物部门作了汇报。矿口被封,矿主组织300多人上访:“凭什么说这里是楚长城而不让开采?”尹彩春说,一直到了2000年11月,周家寨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破坏楚长城之行为才得以遏制。
南召楚长城在得到学界确认的同时,还引起了军事学家的认可。2001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专家考察组的陈保建、汤桦、奚江琳等一行5人,对南召县周家寨楚长城遗址进行了考察,确认南召县以周家寨为主的石城山寨就是楚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