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怀旧”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这是对逝去的“自我”——文化自我的一种追忆,从中可以获得一种审美和超脱的感觉。但是,如我前面已说过的,文化保守主义抬头,并不只是怀旧那么简单。似乎很令人奇怪:本来在崇奉“进步”的“现代性”中,按线性思维来思考,过去的就必然是落后的东西。现代性还有这么一个逻辑,即以现在为中介,将过去与未来对立起来:“过去”自然是应该受到唾弃的,“传统”这样的东西要么只具有欣赏的审美价值(这时欣赏者与它是隔离开的),要么只是反衬美好的现在和未来的对象——何以“传统”突然间魅力四射?这个现象之所以显得奇怪,很可能是基于“现代性逻辑”的一种错觉。在某种层面上,它是一种工具理性层面上的逻辑,不能适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在技术上,无论是汽车、电器,我们可以说旧的肯定是没有现在的好,未来还可以造出更好的,旧的只能被淘汰,最多能够作为古董来收藏,让人怀旧欣赏一下,或显示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但“传统”这种旧的东西被不恰当地普遍化了,推进到了人类的精神领域。姑且不说人类的精神领域无法用线性思维来思考,就像科学不能评判和决定价值,只能强化或弱化价值一样。而且人类的许多精神需求背后可以追溯到其存在的困境或普遍人性,这些东西是超越时空的,几千年前的人对爱、同情、尊重、精神家园、自我认同等等的需要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在“进步”的现代性意识形态中,“保守”自然是一个贬义词。在政治上也一度臭名昭著。在中国,它除了被现代性的逻辑所肢解外,还被政治意识形态所否定。所以一提“保守主义”,哪怕是“文化的”,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在“倒退”,在“开历史倒车”。但“保守主义”这个概念尽管有这些麻烦,但毕竟已经约定俗成,就像“新左派”不肯接受这个帽子但人们却要这么叫一样,而且它的褒贬含义并不是绝对的,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从民间的反应上看,近年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复兴的确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背景。当然,学者从学术层面,文化精英从文化认同层面来呼应和引领民间,则又是另一个问题。
(作者:陈壁生 石勇 著 李明华 主编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