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磬与琴瑟的合奏一次次响起,像从远古传来的圣哲的叮咛,清朗而又舒缓;峨冠与博带的舞步一遍遍上演,数千年的历史在裙裾间飘飞,让人恍如隔世。
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和举办孔子文化节已经有24年了。每年的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都是最核心的活动,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又是最华彩的篇章。然而,每一次观赏祭孔乐舞时,人们在新奇过后,总是充满了不解与困惑: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表达的什么意思?
因缘际会,我有幸参与策划和组织每年孔子文化节期间的祭孔大典活动,四年多来,在古柏深深,殿堂巍巍的孔庙里工作,伴着一声又一声的晨钟与暮鼓寻觅天籁之音的真谛。
一天中午午休,我坐在孔庙杏坛的栏杆上假寐。恍忽之间,思绪早已飞跃千年,溯流而上,在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久久徘徊,幡然顿悟:祭孔乐舞难道就是发源于4000多年前尧舜时代的、目前已经失传了的箫韶乐舞?!不是么?她融歌、乐、舞、礼于一体,四字一句,古朴典雅。歌,颂圣贤之德,乐,合中和雅韵,舞,表谦逊礼让,完全符合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她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5000年礼乐文明的代表!而且,她也是世界最早的大型交响乐,开启了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的音乐文化的长河,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祭孔乐舞的历史比祭孔还要长
中华5000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礼乐教化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音乐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蛮神秘的巫觋文化,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六代乐舞,即《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
黄帝时期,黄帝命令大臣伶伦制造律吕,依神鸟凤凰的鸣叫声分为十二个音阶,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
唐尧时期,相传大臣质效仿自然界的山石泉林的声音,以石罄、陶鼓和 15 弦瑟创作了乐舞《大章》。
舜帝时期是中国文化从炎帝时期的农耕文化、黄帝时期的政体文化发展到道德文化时期。舜帝倡导“德为先,重教化”,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上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为了用音乐教化人民,他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 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以竹箫、石罄为主要伴奏乐器,又名《箫韶》。《史记?夏本纪》作了这样的描述:“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当韶乐演奏的时候,乐队吹奏着形似凤翼的排箫、凤凰展翅的旋律。堂上堂下,百鸟朝凤,出现了一个凤鸟的世界。
夏禹时期,为了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陶创作了乐舞《大夏》。周朝演出这一乐舞时,由 64 个人分 8 行边歌边舞,是颇有气魄的劳动歌舞。
商汤建立王朝后,命令伊尹创作乐舞《大镬》庆祝胜利。《大镬》深厚、博大。商汤后代用它来祭祀先王。
周武王朝时期。为周武王亲自创作了《大武》。《云门》、《大章》、《大韶》、《大夏》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称为“文舞”;《大镬》和《大武》均是为武力夺取天下的君王歌功颂德,属于“武舞”。文舞武舞,象征文治武功两种统治方略,成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新的统治秩序,周公旦“制礼作乐”, 他将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乐舞整理增删,成了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祭天、《大章》祭地、《大韶》祭四方、《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形成了一整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礼乐制度。乐舞集诗、乐、舞于一体,舞诗有教化内容,舞队有象征意义,伴奏已有编钟、铙、铎等金属乐器,磬等石制乐器,柷、敔等木制乐器,箫、笛等竹制乐器,笙、竽等匏形乐器,埙等陶制乐器,琴、瑟等弦乐器和革鼓等打击乐器。八音乐器和大型的演奏乐队,那时候都有了。此外,还有了较为复杂的音律,六代乐舞被称为先王之乐和宫廷雅乐。西周初年制定的雅乐体系,是中国音乐舞蹈的高峰,是乐舞文化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