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精神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意义。中华文化强调“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修己安人,成己成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强化中华文化本根的教育,捍卫自己的文化特征,建立自尊自信。我们应当确立起强烈的民族精神自强意识、民族文化发展意识、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再生创新意识,把潜在的精神资源转化成现实的精神发展与建设的能源和动力。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良知与民族精神理所当然地应承担和接受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弘扬中华文化;软实力;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修己安人;成己成物;精神家园。
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⑴
胡锦涛总书记的“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同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精神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全,在党章中明确增加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一条。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的新态度和新方针。
1994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995年10月6日江泽民同志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弘扬中华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对于文化的新定位,表明中国开始进入了文化建设的新时代。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指出:“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角度,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文明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几千来形成了团结统一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论断表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2002年10月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对于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的角、,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价值与功能等方面,做出了空前未有的论证。报告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003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息,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如“和平崛起论”、“科学发展观”、“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等等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话,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都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