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治国方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内容提要]儒家政治思想核心的理念是《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和谐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精神和理想目标。儒家修齐治平的治国模式、追求和谐的历史传统及其内在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和谐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以儒家的政治思想为主干,兼容诸子百家思想,实现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一种官方哲学。历代王朝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略,可以说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即延续了“独尊儒术”的大政方针。儒家政治思想最初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从孔子经孟子到荀子,基本形成了大体雏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方略。从初期的援引道家和法家思想,到隋唐时期与佛教几经冲突融合,终于到宋代发展出成熟完备儒家思想,即宋明理学,此后,儒家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成熟完备的官方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其中,儒家政治思想核心的理念是《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其理想和目标则是建立以“和谐”为基本原则的大同世界。
和谐,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价值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者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中庸》)“中”是天下最最根本的;“和”则是最高的道,是天下普遍的基本准则。只有做到“中和”,才能顺天应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中和”是儒家最高的“道”。只有追求这个最高的道,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即人与天的最高的和谐。“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乾卦·文言》)所以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彖》)追求和谐,才是实现“天人合一”唯一正途。
儒家的治国方针是仁政,以德治为主,为政以德,隆礼重法,和而不同,讲究和谐。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形而上的政治思想模式是《大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修齐治平”的治理模式,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影响深远。后来宋代大儒张载将其具体化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蒙·太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模式也正是以和谐为最高目标和理想。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和”思想,求和谐的理念,是今天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正因如此,儒家“修齐治平求和谐”的治国方略,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意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