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样,他的养生思想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主要源泉。尤其是,他的“仁者寿”的概念作为儒家养生学的基石,不仅是历代养生家的炼养旨要,而且也可成为今天养生保健的行为指导。
一、概念的提出
孔子提出“仁者寿”的概念可见《论语·雍也》。其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什么是“仁”?孔子所谓的“仁”,主要是指“爱人”,“仁者,人也”;就是要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政治典章制度、社会道德规范,实际上也包括既定的生活方式;“克己复礼”就是要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为人处事。
在今天看来,与人为善,按照社会规范为人处事,是伦理道德问题,与养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把“仁”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呢?在孔子看来,“仁者”具有以下的心理特征:“仁者爱人”,有爱心;“仁者乐山”,热爱自然;“仁者静”,心灵平静;“仁者不忧”,心胸坦荡;等等。在今天看来,“仁者”所具有的这些心理素质对于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的确具有养生的功能。
关于“仁者寿”,在主要纪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中并没有更多的说明。《礼记》中的《大学》据说是“孔氏之遗书”,又说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大学》中有一句话说道:“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注曰:“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这里的“德润身”中的“德”当然是指“仁”;因此所谓“德润身”与“仁者寿”实为同义。“德”为什么可以“润身”?因为有“德”,因而“心广体胖”;心中无愧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所以心灵“广大宽平”,因而“体常舒泰”。《礼记》中还有《中庸》一篇,据说是孔门传授心法,由孔子之孙、孔子门人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其中引孔子所言:“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在这里,孔子以舜为例子,说明“大德”,“必得其寿”。朱熹特为注曰:“舜年百有十岁。”明确指出舜因为“大德”而得以长寿。
现存《孔子家语》一书,为三国魏王肃所撰,书中有不少孔子的言论,其中一则说道:“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这段所引孔子对“仁者寿”的说明,其中认为,“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会伤及生命;而生活有规律,作息、饮食有所节制,劳逸适度,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不在精神上自我伤害,这样的“智士仁人”则能长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说明是否确实为孔子所言,学界仍有争议,尚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