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发扬光大于庄子。在道家文化史上,庄子的地位不下于老子,后世常并称“老庄”,以此代指道家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与梁惠王、梁宣王约同时,与惠施为挚友。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但淡泊名利,楚威王闻其贤德,曾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不就。遂终身不复仕。
他著的《庄子》(即《南华真经》又称《南华经》、《庄子南华经》等)五十二篇,现存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教外学者一般认为外篇、杂篇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先生语)。
庄子在继承和发扬老子“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认为“道”无所不在,是客观真实的,“夫道有情有信”,但又“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它是最高的本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并且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物之生也,若骤 若驰,无动无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事物的变化皆由矛盾引起“安危相易,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则阳》);并且任何事物都可以变化,“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
庄子认为应站在“道”的角度看万事万物,则“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则“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则“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天”(《齐物论》)则“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没什么区别,“与接为沟,日以心斗”(《齐物论》)简直是无所谓。
在修炼上,庄子提出通过“坐忘”而达到齐物我、齐贵贱、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要想与道合一,首要是必须“无己”。其次应认识到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不绝对精确的,“夫言者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齐物论》)通过那些意义与内涵常常变动的、不确定的语言与概念,永远得不到“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所以要从“道未始有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主要还要靠自身的修炼、通过“心斋”,“坐忘”,“朝彻”,彻底与道融合为一。
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来源: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