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哲学
一部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争论的历史。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理论与工具,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结果。
唯物论的出现与发展,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 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必须承认,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未知领域依然相当广阔。老子所说的道,就属于人类未知的领域。对于老子而言,道是可见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从老子所说的不断被科学发展所证实上看,老子所言不虚。在老子眼里,产生宇宙的本源——道都是物质的,那么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彻底的唯物论者。有很多人以为老子是唯心论,这是因为他没有老子以道观道的本领,看不见道,而现代科学又没有发展到完全证实道的客观存在的程度,所以认为道是虚无缥缈的。唯物论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科学进步,终究会有证明老子所言是唯物的那一天!
老子经过刻苦修道,获得与道相合之身,具有圆融的智慧,究极天地宇宙至理。修道的过程,是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的过程,是返本归根的过程。在修道过程中,必然会体会道天地宇宙至理,体会到博大精深的哲学。对老子而言,修道是源头,而哲学是支流。
《老子》一书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九大定律:
一、无中生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一)天下之物生于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物。对于这一点,常常被称之为唯心主义。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老子描述的道,对于常人来说确实是看不见的,因为常人没有这个功能,但对于老子来说,他看见了道的一切,这对于老子来说是唯物主义的。因此,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就是宇宙万物都与从道中来,这也是老子著名的道生论。这个道对常人而言就是无,所以说是无中生有。
二、阴阳转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道产生混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相合生成时间,时间生成万物。“一生二”的“二”就是阴阳。阴阳,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为阴,信息为阳。这里所说的能量与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能量与信息互相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能量与信息,形态像蝌蚪一样,进行着S形曲线的游动;能量为黑色并放着黑光,而信息为白色并放着白光。对此,太极图作了形象描述:外圆是元气,阴阳鱼相交的S曲线是阴阳运动形态,阴阳鱼中的鱼眼是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三、实虚转化。“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十四)意思是说,什么叫重视大忧患好像重视自身?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及吾无身,指的是什么?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实体全部转化为虚态,是身体虚化了而达到无身,是人与道合的结果。对于宇宙万物来说,都是由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两部分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人来说,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共处于人体之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虚态物质,包括道、元气、阴阳和时间。这些虚态物质,就存在于人体之中。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看,实态物质作超过光速的运动,实态物质就变成了虚态,其临界点就是光速。也就是说,虚态物质是以超光速存在着的实存体。人修道,是通过特殊方法使人体与宇宙建立起谐振的关系,人体内的道就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使宇宙之中的虚态物质在人体内积聚,当虚态物质积聚多了之时,使人体不断地虚化,而虚态物质会在人体内道的吸引下向上一个物质层次返,最终返回到道。这,就实虚转化的基本原理。
四、对立统一。“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二)意识是说,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先与后互相连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论述了修道的不同状态、阶段和层次,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的普遍的规律。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相排斥,互相联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五、质量互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六十四)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土筑起。登上百仞的高处,从足下第一步开始。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
六、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人的修道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
七、物极必反。“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事物壮盛就会衰老,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败亡。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
八、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十六)返回于它们的本原叫作静,静,就叫回到生命的起点。从道出发,由无形物质发展变化成有形物质,并不断发展,产生了万物。这也就是从虚的实存体发展为实的实存体。之后,按照道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待到发展到了极端的时候,万物就开始消亡,又返回到虚的实存体,回归于道。这个过程就是归根,用归根后的形态特征来称呼则为静。静,这叫作复命。复命,是指返回到静的状态,这叫作回到生命的起点。怎么理解回到生命的起点呢?自然万物是由道发生发展而来的,其生命的起点就是道。自然万物在经历了它的生命历程之后,又转化为静态,转化为道,这就又回到了生成此物的初始状态,这就是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九、循环往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二十五)道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至遥远,遥远至返回本原。一是运行不止。道的静,是相对于其它物质而言,道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停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决定了万物的发展变化。二是运行遥远。道的运行,不是在常人可见时空完成的,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运行的。三是返回本原。它运行非常遥远,遥远到返回本原的程度,最终又返回道,形成一个又一个轮回。万物发展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老子》,现实意义在哪里?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事物,就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作道的要领。道,是洞悉宇宙万物无穷奥妙的唯一途径。把握住了现今的道,实现人与道合,就可以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毋须讳言,老子是第一位向世人昭示道的圣人。老子以对世人的深切关怀,以大无畏的气魄,昭示了道这个比天还大的玄机。老子是修道大家,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达到了与道相合的境界,把握了道的本质、特征、性格、运动与规律。老子在隐居前,毫无保留地把道昭示于天下,给世人开启了认识道的大门。老子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以其圆融智慧告诉世人,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从而打破了人格化的神的主宰地位,还道以至高无上的本来面目。
正确地把握《老子》,了解德与道的关系,把握修道的唯一诀窍。德,是道化于物的功能。道生万物,而万物靠自己的德来蓄养。有德则道居,无德则道离。人,修道的关键在于德,德是修道的基础。有德方能得道,无德就不会得道。因此,德是修道的出发点与切入点,是修道能获得道的唯一诀窍。
正确地把握《老子》,懂得圣人所为的导向意义,把握好修道的方向。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是道通过人显现于世的途径。圣人的所作所为,给世人以启迪。源于此,老子对圣人进行全方位的详尽描述,从心到行,从性格到举止,从说到做,从形态到风貌,描述得细致入微,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动无比的圣人的画卷。圣人的一切,为世人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对于修道者来说,具有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指导意义。
正确地把握《老子》,明白修道的基本理论,保证修道的顺利进行。老子无论是论道还是论德,无论是对圣人的描述还是说事论理,从修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修道方面的理论,既论述了修道理论,也阐述了修道方法。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修道的基本理论,是顺利修道的保障,是得道的重要保证。可想而知,没有修道理论的指导,是难以修道的,更是难以修好道的。
老子五千言,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包含了哲学、宇宙学、人体学、修道学、生命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气象学等等。
老子五千言,包含着绝对真理,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去领悟。
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我深感“道”行与之无法相比,难免有不到之处。要领悟圣人老子所宣示的大“道”,还是请您走进老子所描述的大“道”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