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
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关乎一国存亡。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三大用兵策略,认为这是军队将领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三者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六术”——军队管理的六大策略
荀子所说的“六术”,可以理解为军事管理的六种核心策略,涵盖军纪、行军、战斗等方面。
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军纪必须严格,命令要有威严,使军队纪律严明,指令贯彻到底。
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奖罚分明,必须言出必行,以维护军队内部的公平和威信。
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军队驻扎时,要精心选择营地,确保物资储备充足并防御稳固。
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行军、进攻、撤退时,要做到稳重而不拖沓,迅速而不慌乱。
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侦察敌情时,必须谨慎隐蔽,反复核实信息,确保情报准确。
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与敌作战时,必须依靠确切的情报和判断,避免盲目冒进。
这些策略全面涵盖了军队内部管理和对外作战的方法,既强调组织纪律,又突出了战术灵活性,确保军队能够高效运作,并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策。
“五权”——战争中的五种权变之术
“权”在这里指的是“权变”,即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策略。
无欲将而恶废:不要一味追求主动出击,也不能害怕撤退,进退要看整体局势而定。
无急胜而忘败:不可过度急于求胜,而忽视失败的可能性,必须冷静审慎,时刻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无威内而轻外:不能因为国内局势稳定而轻视外部威胁,必须始终保持警惕。
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不可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忽视可能带来的长远危害。
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思虑要周密,物资的使用要合理,确保战争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权”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应变能力,避免因过度自信或固守一端而导致战略失败。这些原则至今仍然适用于现代战争和战略管理,提醒我们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全局观,避免因一时得失而作出错误决策。
“三至”——战争中的最高军事原则
“三至”是荀子提出的三条不可违背的战争原则,即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能破坏这些基本法则。
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宁可牺牲,也不能让军队驻扎在不利的位置。
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宁可被杀,也不能贸然进攻无法取胜的敌人。
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宁可战死,也不能让军队欺压百姓。
“三至”可以看作是军队在战争中的道德底线,强调合理部署、精准作战,以及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原则。在荀子看来,军队若能坚守这三条原则,便可赢得人民支持,避免陷入战略被动。
荀子的战争智慧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荀子认为,如果将领能够掌握“六术”“五权”“三至”,并以谨慎和敬畏之心行事,那么他便能成为“天下之将”,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这种说法听起来充满神秘色彩,但实际上,它强调的正是军事领导者应具备的高度智慧、决断能力和责任感。
从历史来看,荀子的军事智慧确实经得起考验。例如,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三大战役”,正是灵活运用“权变”之术的典范,他通过巧妙的战术调整,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
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荀子的用兵之道,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对现代军事战略有重要借鉴意义。
军纪严明,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现代军队仍然强调纪律,铁一般的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战术灵活,避免墨守成规——现代战争讲求“动态作战”,通过信息战、电子战等手段灵活调整策略,而非简单依靠兵力优势。
全局观念,权衡利弊——如同荀子强调的“五权”,现代战争中的指挥官必须善于分析局势,避免短视决策。
维护民心,才能赢得最终胜利——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心的争夺。古往今来,失去人民支持的政权和军队,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结语:荀子的智慧历久弥新
荀子的“六术”“五权”“三至”不仅是一套军事理论,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纪律、灵活、全局观念以及道德底线,这些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无论是军事指挥,还是商业竞争、国际关系,荀子的这些智慧都能提供深远的启示。
正如荀子所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即使身处和平年代,我们也必须保持战略眼光,警惕可能的威胁,同时尊重战争规律,维护和平。这正是荀子军事智慧的现代意义。
本文作者王杰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