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古的实物货币——《中古自然经济》第二章
第二章 中古的实物货币(一)概 说无论哪个社会,其最原始的交易都脱离不了物物交换的状态。不过所谓物物交换,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在最初的时候,各人只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其中并没有交易媒介的发生。可是这种物物交换的办法,到了交易稍为复杂的时候,事实上是行不通的。购买者拿出来和人家交换的物品,也许是对方所不要的。为着......
-
〓 阮籍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阮籍与司马氏政权的关系,学界一向有不同看法,最近读到顾农先生大文《阮籍是支持司马氏的》(《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认为司马氏铲除曹爽集团、专擅朝权后,“阮籍一改其过去不肯出仕的消极态度,迅即出任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与司马氏集团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又为司马昭加九锡写了劝进文。阮籍对司......
-
〓 汉唐时期的“军吏”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关键词:汉唐时期;军吏;内涵;流变作者简介:黎虎,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 “焚书坑儒”辨
两千多年以来,史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谴责之声不断。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似乎已成铁案。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都会讲到焚书坑儒。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
-
〓 浅析秦汉上林苑农业的多功能性
【内容摘要】上林苑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皇家苑囿,苑中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多功能性。上林苑农业不仅具有为皇室和都城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的经济功能,还兼具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非经济功能,在维持社会稳定、享受文化娱乐、保证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历史......
-
〓 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
-
〓 中古的实物工资——《中古自然经济》第五章
第五章 中古的实物工资(一)魏晋时代的实物工资所谓“工资”,广义说来,不单是劳动者的工资,而且包括官吏的薪俸,和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作者在这里讨论的中古工资制度,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中国的工资制度,有如上述的货币、租税及地租那样,从汉末以后发生一个激剧的变动。在汉代,政府给予官吏的薪俸,一半以钱币支付。这种一半以钱币发给......
-
〓 唐代“私田”研究综述
《天圣令》的发现及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进了唐宋法制史及经济、政治制度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历史所举办的《天圣令》研读班中,通过逐条逐句对令条的释读,发现了许多以往未及展开讨论或讨论有待深入的论题。继续这些研究,需要将以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本文是该研读班的系列成果之一,以后随着各卷的陆续展开,将继......
-
〓 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
商鞅改革成效与他个人的悲剧结局成为千百年历史评论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商鞅“强国弱民”理念在行政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可以深化对中国改革史的认识。求国强而弱民,崇尚专制与强权,的确成功推行了新法,但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秦政成败皆由之。变法使秦国强盛,终于灭六国,兼天下;然而在军事成功的另一面,却是文化上的“天下大败”,道德沦......
-
〓 两汉史学: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
《昭君出塞图》《折槛图》《绣像西汉演义》书影汉代作为我国中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成就卓著,开创了文化盛世,而且构筑了中古史学巅峰。打开两汉史籍,人们在追溯那个文明高涨时代的王朝递嬗、社会盛衰等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值得再三品味的,还有极富创造力的雅言俚语,林林总总的传奇人物,悲欢离合的生活轶事,......
-
〓 北朝的宗族与社会救济
【内容摘要】北朝时期,战乱连绵,灾害频仍,饥馑渐臻,为了在战乱中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依靠群体的力量,聚族而居。宗族内部,屡有由富有之家发起的救济之举。这些救济,有的是在平时针对单寒亲友的恤助,有的则是在灾荒之年帮助宗亲度过难关。上述赈济活动,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仕进和维持世族之家的门......
-
〓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内容提要: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农聚居形式称为“里”,多经过周密规划,内部管理体系完备;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辽阳三道壕遗址发现的相对集中的聚落。聚落中“田”(小家的田地)与“宅”(小家聚居处)的空间布局呈现......
-
〓 汉代中原诸郡农耕技术选择趋向
【摘 要】两汉农业之发达、技术之高明已为众家所论。牛耕之推广,铁器之使用,乃至代田区田之发明,皆证明传统精耕细作体系之初成,中原诸郡之农耕技术堪为其代表。然细考文献之记载与出土之铁器可知,精耕细作技术在中原诸郡的农业生产中并非唯一选择。其原因与表现皆非常复杂。本文认为,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经济与......
-
〓 历史学者:隋炀帝雄才大略不应当完全被否定
【核心提示: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没有开运河。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
-
〓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
-
〓 简析秦代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证秦帝国的社会稳定。同时,农业税赋收入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问题关系秦帝国的发展全局,所以秦人非常重视在农业生产,秦立法奖励农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关键词:云梦秦简 农业发展 法律制度 法律保障商鞅认为富国强兵之道乃“农”“战”二字。“国之所......
-
〓 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内容摘要】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
-
〓 “木牛流马”考
【作者简介】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由于三国故事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中国民间破解“木牛流马之谜”的热情始终不减,不断有能工巧匠造出各擅胜场的“木牛流马”,轰动一时。遗憾的是,由于对制作“木牛流马”原理的认识始终未达一致,大家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以至这一历史的真相至今难以裸露。作为一名历史......
-
〓 物泽天华与生态变迁——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考察
气候条件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显然是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资料可以表明,秦汉时期的气候条件与现今不同,在两汉之际,又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秦汉......
-
〓 汉代国家的社会性劳动的编制
前言秦汉时期的国家,通过组织编制来自各方的劳动力维持社会运营,并通过社会再生产贯彻国家的统治支配。因此揭示被用于实现国家支配和社会再生产的劳动,及其社会性编制形式的特性,是研究秦汉时期国家与社会存在状况的最基本的问题。在考察劳动的组织编制时,需要区分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属于经营内部层次的个别劳动过程中的劳动编制,如农业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