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操发迹地邺城出土3000件佛像“所有人都傻了”
发掘现场(图片来源:邺城考古队提供)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部,扒开5米厚的流沙层,发现了一处不规则的埋葬坑,内部惊现佛教造像近3000件(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发现:佛像埋葬坑出土曹操墓——西高穴大墓,曾经引起全......
-
〓 宋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呈现——《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
笔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笔记作为一种文体,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笔记叙事或有侧重,然其内部并无严密体系,各条记事互不相关。或许因其芜杂,笔记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并没有作为独立的门类文体予以分立,这与笔记的学术价值并不匹配。宋代是中国古代笔记成熟期。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要变迁,社会流动频率加快......
-
〓 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发现大批摩尼教遗存
经过细心发掘,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出土了一批精美绝伦的壁画残片、壁画和多文种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不少遗存带有鲜明的摩尼教特点,映射了当地文化的演变。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沟口的一处河湾地内,曾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场所。2012年春夏之际,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
-
〓 中国西北在冶铸术传播中的中介地位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八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秦汉农书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康丽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于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难于进行交流,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王朝的财政也主要依靠地租和赋税,因此占社会支配地位的实际上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传统......
-
〓 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
清华简《尹诰》简文公布后,已有多篇文章展开讨论。但比起竹书《保训》来,它受关注的热切程度似有未逮。其实,失传近二千年的《尹诰》重见天日,对于解决梅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证据,意义极为重大。从竹书《尹诰》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除了文字考释方面各有所见外,对于《尹诰》是否《咸有一德》以及清人辨伪成果是否可信......
-
〓 二祖庙《菩提达摩碑》碑文复原及考释
一、引言署名梁武帝撰的菩提达摩碑文,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文献。对其展开的研究,事关早期禅宗史和早期禅宗思想史,一向为佛教研究者所重视。近年来,日本学者小岛岱山和国内学者纪华传等,均就此展开研究并取得成果。小岛岱山的文章曾在国内出版的《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标题为《菩提达摩石碑碑文并参考资料》,其主要贡......
-
〓 人类用火史可追溯至100万年前
旺德韦克洞穴内的考古发掘区域4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科学家对南非旺德韦克洞穴遗址沉积物的最新分析成果。研究表明,人类最早控制和使用火的时间不是原来认为的79万年前,而是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00万年前。旺德韦克(南非荷兰语中意为“奇迹”)是非洲中南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一个洞穴,洞内经过200万年漫长时间累积......
-
〓 近百年来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综述——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摘 要】满文档案数量巨大,价值独特,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满文档案编译工作历经起步、积淀和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清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回顾与思考近百年来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状况,有助于今后满文档案的开发利用,满文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关键词】满文档案;编译;辛亥革命......
-
〓 追踪曹操基因释疑
【核心提示】追踪曹操基因释疑中国的人类学要平衡发展起来,主要在于抓住人类的社会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或者说是文化与基因的关系,用分子人类学的手段去回答社会人类学难以阐述的问题。【王传超/文】1. 为什么做这个项目?2009 年末,河南省安阳市宣布发现了曹操墓,出土了一男两女三具尸骨,考古人员推测男尸可能是曹操。消息......
-
〓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1期目录
宏观经济研究清代前期经济运行概述(方行)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回顾与展望——兼及增长方式转变(1950-2010)(董志凯)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瞿商)专题论文春秋末年晋国六卿田制和税制再研究——以临沂银雀山汉简《吴问》篇为中心(冯小红、刘书增)秦汉乡里赋税制度和赋税征收(张信通)唐代中原藩镇两税“上......
-
〓 宝鸡首现商末周初庚父丁尊:陕西出土大规模青铜器
本报讯(记者杨晓娟)3月20日晚,在国宝级文物石鼓出土地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农户用挖掘机开挖宅基地时意外发现青铜器。经抢救性发掘,先后共出土文物175件(组)。当晚共清理出土文物8件,其中青铜器5件,陶器3件。经专家初步鉴定,5件青铜器为西周早期文物,3件陶器为汉代文物。青铜器中有青铜罍1件,高43.5......
-
〓 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之三(3篇)
楚长城:开启人类长城工程的先河——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本报记者唐红丽 罗哲文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对长城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 罗先生“倾心”此域.7......
-
〓 “长城之父”探源: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之二
“长城之父”探源本报记者 唐红丽 文/图 楚方城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修建最早的长城,也是建筑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长城,可谓“长城之父”,楚长城为楚国向外发展提供了保障,是楚国争霸中原与对外扩张的军事基地。 楚,又称荆、荆楚,原是西周时的小国,初建都丹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
-
〓 西周最大池渠遗存在陕发现
日前,记者从周原博物馆了解到,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和召陈村发现的一个池渠遗迹进行了为期3年的勘探,推断该遗迹为西周时期最大的池渠遗存。云塘村池苑遗址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8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在池苑东侧发现了一条长1669米的水渠,渠深2米多,渠面横断面宽约2米,窄处不足1米。虽然......
-
〓 安特生的“沉浮”与中国考古学发展之路
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结束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历史,而它的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也因此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贡献,早已载入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册。同时,在近代中瑞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方面,安特生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
-
〓 国内首部省级岩画保护法规诞生——宁夏岩画有了“保护伞”
贺兰山岩画(资料图片)8月,宁夏出台了第一个专门针对岩画的地方性法规。据了解,国内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宁夏等23个省区发现过古代岩画,由于各种原因,岩画保护形势严峻。曾经饱受摧残的宁夏岩画,在经历了千百年来各种破坏之后,现在终于有了“保护伞”——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
-
〓 战国时期狗肉汤入选201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战国时期食物狗肉汤和在新疆发现的小米面条入选美国《考古学》杂志近期评选了201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战国时期食物狗肉汤和在新疆发现的小米面条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苏格兰埋葬的千年北欧海盗船、约旦南部发现的类似竞技场的1.2万年前新石器社区中心、玛雅神秘女统治者的墓室等等......
-
〓 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现状
水下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是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人类水下文化遗产开展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同时,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出大批中国......
-
〓 中国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陈伯桢,台湾大学人类学系。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学家及考古学者便投入极大的关注在古代盐的生产及分配之上,并认为盐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受限于历史材料的限制,往往只能上推至东周时期。近年来由于三峡水库及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工程受影响的区域刚好都是先秦盐生产的重要地区,使得考古学家在抢救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