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
-
〓 略论生态环境对先秦水井的影响
先秦时期,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渐进时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原始先民在同自然界的实践和斗争中,发明了人工取火、弓箭、石器、农业和水井,这些都是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倚赖于和自然的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1] 其中,水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
-
〓 专家谈中华文明探源
严文明:中原是“重瓣花朵”的核心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本不称其为问题,但是到了近代社会,很多两方思想传进来,对这个问题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们研究文明起源,至少要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一......
-
〓 文明的另一面相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明” 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个人或群体较高等的文化﹑教养﹑品味等。文明人相对于野蛮人,文明行为相对于粗俗举止,文明话语相对于粗鄙言谈——文明代表一切美好与秩序,不文明则是丑恶混乱的代名词。在历史演化上,文明又代表人类进入理智、进步与繁荣社会的历史阶段,相对的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与落后。然而,文明真的带给人类......
-
〓 人类学方法——作用与局限性
我国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开展得很早,比较重要的时期也许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上半叶。而我国这项研究的特点是很注意吸收人类学研究成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对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说的借鉴和参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人类学相关成果参考的视野扩大到对当代西方文化人类学有关成果的了解上,对于推进国内......
-
〓 回到本来的孔子
杨义,广东电白县人。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内外出有学术著作40余种,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曲阜的孔府、孔......
-
〓 中国稻作农业源于一万年前
新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浮选法广泛普及,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与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农作物遗存,使得学界对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最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是出土于上山遗址的早期水稻遗存。位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居址,年代距今一万年前后。2004年伴随考古发掘......
-
〓 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内容摘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兴建都江堰,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不仅展示了上古蜀地水利的史迹脉络和独特成就,而且折射出凝聚其间的“道法自然”的深邃文化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关 键 词】大禹;李冰;古蜀;水利史;道法自然【作者简介】彭邦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先秦时期,从据传兴于西羌的大禹,中经蚕丛、柏灌......
-
〓 在人不在天
《礼记·檀弓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秦穆公时,有一年天气大旱,他把县子召来请教说:“天久不雨,我想把有残疾的人拉到烈日底下去晒,不知意下如何?”县子说:“这种做法太不人道了,恐怕不可以吧?”穆公又说:“那么暴晒女巫如何?”县子说:“天不下雨,却寄希望于愚蠢的妇人而求雨,难道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吗?”穆公又说:“那......
-
〓 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商时期的雨量》一文商榷
【内容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
-
〓 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
【摘要】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政治上,会盟是维持霸主政治的工具,是大国结与国、壮大实力的方式,是列国维持各国内部奴隶制统治秩序的手段;经济上,会盟制定贡赋制度与经济盟约,促进了经济交往;军事上,会盟对战争有着较......
-
〓 齐家文化:史前东西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核心提示】齐家文化分布区恰是中国地理的中心区,生态多样性为孕育和接受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上古时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人类迁徒的要冲,其率先接受青铜、游牧文化的洗礼,逐渐成为了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中心。齐家文化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年代约为距今4100—3700年。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
-
〓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内容摘要】御史台、都察院等古代监察机构并不是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其经费来源、官员任免都由行政部门掌握,其监察权力往往受到权贵的控制,监察官员人格也不具备独立的条件。所谓在皇权控制下的“独立性”只是一种空想和假设。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建立早,机构完备,制度健全。因而论者大都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具有较充分的独立性,甚至颇......
-
〓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业大约有近万年的历史,及至商代已发展到较为繁荣的阶段。农业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产业,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商代是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商代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研究商代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商代生态环境研究......
-
〓 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
以伊洛河下游平原为中心的二里头文明(约公元前1900—1500年),常常被视为夏王朝的代表,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晚期首都,但学界几乎无人否认二里头文明是一个初步发达的国家社会。五十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仅夯土遗址密集分布的所谓宫殿区,即逾10万平方米,......
-
〓 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
中华文明是何时、怎样起源和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记者带您走进5月18日正式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展》——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提前一天抢先探访了于5月18日正式开展的《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该展览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展览,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辽河......
-
〓 古代城市社会
一、序言从殷周开始到西汉前期,也许称之为城市时代是不过分的。殷周到春秋这段时期基本是由城市形成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在日本学术界,这样国家的时代又称为“都市国家”或者“邑制国家”【1】。战国时代到西汉前期是多数大城市发展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定【2】。由此,殷周到西汉这段时期,城市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舞台,这样说来......
-
〓 武王伐纣史实补考
【内容提要】武王伐纣的史实,在《世俘》所载之外,至少还有两项内容:一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离开商都时将一部分殷遗民上层分子迁居西土,二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返回镐京途中登临太室山以选择雒邑地址。前者见于《商誓》、史墙盘等,后者见于天亡簋、《度邑》等。武王迁殷遗民于西土,是为了利用其文化优势为新建立的周王朝服务;武王登临......
-
〓 文明与国家起源新解
范毓周认为,“国家和文明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并非一致的概念”,这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尤其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些不同想法,提出来,与范毓周及其他学者商榷。从词源角度看,文明即国家。研究文明起源,也就是研究国家起源。文明社会,也即国家社会,而不是金属社会、文字社会、大型建筑社会、礼仪社会,等等。金属、文字、大......
-
〓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时期,而邦国间灾害救助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周礼》的“凶礼”和“荒礼”中明确记载了周朝宗主国与“封建”邦国及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礼仪。儒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诸侯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邦国之间订立的盟约多把灾害救助列入其中,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